柳生祥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某金礦礦石的工藝類型為高砷高炭金礦石。礦石中Au品位3.81×10-6。有害元素As、S、C含量分別為0.64%、2.61%和0.3%。礦石屬較難選冶金礦石。早期對該類型金礦石普遍采用氧化焙燒—浮選—氰化浸金和活性炭吸附的處理工藝,該方法對環境污染大,最終金精礦品位不高,部分金隨尾渣流失,造成資源浪費。
本次研究重點探討了不同調整劑、脈石抑制劑對礦石金回收的影響,確定了最適宜該礦石選別的工藝方案,為該礦石選別工藝設計提供技術依據。
礦石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其次為毒砂、輝銻礦,少量褐鐵礦、雌黃、雄黃、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微量銅藍、輝銅礦、白鉛礦、磁鐵礦、白鐵礦、自然金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其次有絹云母、高嶺土、炭質,少量綠泥石、白云石、長石等。
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晶結構、填隙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包含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為稀疏浸染狀構造、脈狀—交錯脈狀—網脈狀構造等。礦石中金以獨立金礦物—自然金及少量銀金礦形式存在,以粒間金和裂隙金為主。載金礦物為黃鐵礦、石英、褐鐵礦、毒砂、炭質。礦石中多數自然金呈微細粒,屬稀疏浸染型金礦石。金以包裹體的形態分布于黃鐵礦及硫化物中,少數以自然金的形式產于黃鐵礦晶體邊部和內部,粒間金、裂隙金也多與褐鐵礦、石英連生,金的這種賦存狀態有利于回收。
根據礦石特征,經過預先脫碳—浮選、單一浮選及浮選—氰化浸出等多種工藝流程結構方案探索試驗和藥劑制度探索試驗,確定最適宜該礦石選別的工藝方案為單一浮選工藝。即:原礦磨至85%-200目,經兩次粗選產出粗精礦、粗選尾礦經一次掃選產出尾礦,粗精礦經一次精選產出精礦的工藝流程。
試驗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適宜該礦石浮選的介質調整劑為碳酸鈉、活化劑為硫酸銅、脈石抑制劑為T9。適宜的碳酸鈉用量為2000g/t、T9用量為1000g/t、硫酸銅用量為300g/t。

表1 調整劑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該礦石適宜的捕收劑為丁基黃藥、丁銨黑藥,起泡劑為2#油。適宜的丁基黃藥用量為330g/t、丁銨黑藥用量為75g/t、2#油用量為50g/t;精選適宜的丁基黃藥用量為10g/t。

表2 捕收劑起泡劑試驗結果

表3 全開路試驗結果表
在條件試驗的基礎上進行全開路試驗,流程及條件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3。從表3可知,原礦經二次粗選、一次精選的流程,獲得金精礦金品位42.22×10-6,金回收率75.04%。
在全開路試驗的基礎上進行閉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2,試驗結果見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閉路試驗精礦金品位35.01×10-6、回收率84.54%、產率10.11%;尾礦金品位0.72×10-6、回收率15.46%、產率89.89%。

表4 閉路試驗結果表
(1)礦石中Au品位3.81×10-6。金以獨立金礦物—自然金及少量銀金礦形式賦存在黃鐵礦、毒砂、褐鐵礦、石英和炭質中,礦石屬稀疏浸染型金礦石。
(2)采用單一浮選工藝,原礦磨至85%-200目,經兩次粗選產出粗精礦,粗精礦經一次精選產出金精礦,粗選尾礦經一次掃選產出尾礦。采用的藥劑有碳酸鈉、T9、硫酸銅、丁基黃藥、丁銨黑藥和2#油等六種。閉路試驗獲得精礦金品位35.01×10-6,回收率84.54%的較好試驗指標。試驗研究所確定的工藝流程結構簡單,藥劑制度合理,試驗獲得的技術指標良好,可作為該礦床開發技術經濟評價及建廠設計的技術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