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磊
(新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泰安 271200)
膠東地區牟乳成礦帶是著名的金礦富集區之一,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控制著金牛山、鄧格莊、福祿地、初家溝等多處大中小型金礦床的分布規律[1]。區內已發現金礦床受斷裂破碎帶控制明顯,尤其是金牛山斷裂帶,成為牟乳成礦帶中重要的一條控礦構造[2]。閻家疃金礦床也明顯受控于金牛山斷裂破碎帶,位于金牛山斷裂帶北段西側位置,為一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本文以閻家疃金礦床為例,分析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為進一步開展區域找礦勘查工作奠定基礎。
閻家疃金礦床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板塊之膠遼隆起區與秦嶺~蘇魯造山帶的交匯部位,位于金牛山斷裂帶北段西側,區內成礦地質條件良好。金牛山斷裂破碎帶具有多期次、多階段活動的特征,屬于郯廬斷裂破碎帶的次級斷裂帶,控制著區域金礦資源的分布規律。區域地層以古元古界荊山群、白堊紀萊陽群地層為主,前者為一套中淺變質巖系,后者為一套碎屑沉積巖[3]。區域巖漿巖發育,以晚侏羅世九曲巖體、郭家店巖體為代表、新元古代以玉林店巖體為代表。
礦區地層出露極為簡單,地表僅見第四系沂河組(圖1),為一套含礫砂質黏土、砂質黏土組合,總體上呈黃色、黃褐色,多呈帶狀分布于礦區低洼區域,主要集中于礦體北部即南西部區域。礦區構造較發育,以斷裂為主,根據斷裂形成先后順序和方向可將其分為兩組(圖1)。
一是北東~南西向斷裂破碎帶,二是北北東~南南西向斷裂破碎帶。斷裂破碎帶走向5°~40°不等,均傾向南東,傾角變化較大,總體傾角較大。斷裂破碎帶中發育不同程度的絹英巖化蝕變,并可見少量的浸染狀、斑雜狀黃鐵礦化,顯示出熱液活動的跡象。
礦區巖漿巖以中生代酸性巖漿巖為主,新元古代酸性巖次之(圖1)[2]。其中,新元古代巖漿巖是玉林店巖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礦區南部,是礦區含金蝕變帶的主要圍巖;中生代巖漿巖是九曲巖體、郭家店巖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呈侵入接觸關系。此外,礦區脈巖極為發育,可見石英脈、閃長玢巖脈、煌斑巖脈、偉晶巖脈等。
閻家疃金礦床初步圈定含金蝕變帶9條(圖1),均沿著斷裂破碎帶分布,含金蝕變帶產狀與斷裂破碎帶產狀基本一致,含金賦礦巖石以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為主,局部硅化強烈,表現為細脈狀石英脈發育[3]。含金蝕變帶中熱液蝕變現象發育,尤其是細脈狀、浸染狀、斑雜狀黃鐵礦化發育,可見少量的方鉛礦、黃銅礦等硫化物蝕變。根據地表探礦工程揭露等,初步圈定金礦體多處,但規模較大的金礦體有3條,編號分別為(3)-1、(9)-1和(9)-2金礦體,其特征如下:
(3)-1金礦體:礦體賦存在礦區中北偏西側的(3)號含金蝕變帶中,賦礦巖石為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礦體呈透鏡狀產出,礦體產狀基本與含金蝕變帶產狀一致,礦體傾向南東,但傾角變化較大,介于20°~55°之間。地表控制礦體長513m,控制斜深440m,礦體平均厚度為4.08m,Au平均品位為2.90g/t。礦體在走向上和垂向上變化較大,總體呈舒緩波狀分布,局部區域可見分枝復合、膨脹狹縮現象。
(9)-1金礦體:礦體賦存在礦區南西側的(9)號含金蝕變帶中,賦礦巖石為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礦體呈脈狀產出,礦體產狀基本與含金蝕變帶產狀一致,礦體傾向南東,礦體傾角中等。地表控制礦體長260m,控制斜深249m,礦體平均厚度為3.50m,Au平均品位為3.81g/t。礦體在走向上和垂向上變化較大,總體呈舒緩波狀分布,局部區域可見分枝復合、膨脹狹縮現象。
(9)-1金礦體:礦體賦存在礦區南西側的(9)號含金蝕變帶中,位于(9)-1金礦體的下盤,賦礦巖石為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礦體呈脈狀產出,礦體產狀基本與含金蝕變帶產狀一致,礦體傾向南東,礦體傾角較(9)-1金礦體的傾角略大。地表控制礦體長230m,控制斜深260m,礦體平均厚度為4.67m,Au平均品位為3.8159g/t。礦體在走向上和垂向上變化較大,總體呈舒緩波狀分布。
礦區礦石以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型金礦石為主,見少量的黃鐵礦化石英脈型金礦石。礦石中金屬礦物以自然金、銀金礦、黃鐵礦為主,其中黃鐵礦為主要的載金礦物;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次之。脈石礦石以石英、長石、云母、綠泥石、方解石等為主。礦石結構以他形粒狀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交代溶蝕結構、包含結構、填隙結構等為主;以致密塊狀、細脈狀、角礫狀、斑雜狀、浸染狀構造為主。
閻家疃金礦床具有較強的圍巖蝕變,賦礦圍巖為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蝕變強度從礦體至圍巖逐漸變弱,圍巖與礦體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總體上呈漸變過渡的關系。閻家疃金礦床中常見的圍巖蝕變類型包括:①黃鐵礦化,一般以細粒浸染狀、細脈狀黃鐵礦為主,與載金礦物相比,圍巖蝕變中的黃鐵礦化弱發育;②絹云母化,主要表現在黑云母或者斜長石經過熱液蝕變交代形成鱗片狀絹云母,與金屬硫化物分布關系密切,是主要的近礦圍巖蝕變之一[2];③硅化根據形態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隱晶質結構,以交代圍巖為主,使得巖石內部的硅質含量明顯增高;二是在巖石節理、裂隙中以石英脈的方式充填;無論何種硅化現象,均與含金礦化蝕變相伴生;④碳酸鹽化,以方解石細脈、網脈狀分布,或者以浸染狀、斑雜狀分布于巖石裂隙中;⑤綠泥石化,礦區綠泥石化發育較弱,一般與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等相伴生。閻家疃金礦床的圍巖蝕變較為發育,總體上從礦化中心至兩側具有“黃鐵絹英巖化碎裂巖帶→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帶→黃鐵絹英巖化花崗巖帶→鉀化花崗巖帶→未蝕變二長花崗巖”的演變規律。
(1)花崗巖標志。閻家疃金礦床的形成與花崗巖的演化過程關系密切,前人研究認為區域金成礦時代集中于120Ma左右,閻家疃金礦床中的金礦體主要賦存在玉林店巖體中,巖體形成時代為160Ma~140Ma,大于成礦時代,這就說明巖漿結晶過程中并未伴隨相應的成礦作用,而是與巖漿熱液的演化、運移關系較大,即巖漿期后熱液可能是主要的含礦流體。因此,晚侏羅世巖漿巖是主要的間接找礦標志之一。
(2)構造標志。閻家疃金礦床明顯受控于金牛山斷裂破碎帶,該斷裂帶具有多期次、多階段運動的特點,并伴生多條北北東—南南西向的次級韌脆性斷裂破碎帶,不僅為深部含礦流體的運移、儲閉提供了場所,而且火化了含金熱液語音的通道,使得礦體多賦存于斷裂構造破碎帶的下盤,且以透鏡狀、脈狀產出。因此,與金牛山斷裂破碎帶相伴生的韌脆性斷裂破碎帶是主要的間接找礦標志。
(3)蝕變標志。閻家疃金礦床圍巖蝕變發育,且具有較為明顯的蝕變分帶特征,總體上從礦化中心至兩側具有“黃鐵絹英巖化碎裂巖帶→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帶→黃鐵絹英巖化花崗巖帶→鉀化花崗巖帶→未蝕變二長花崗巖”的演變規律,對區域找礦勘查提供了間接的找礦標志特征。
綜上所述,閻家疃金礦床位于膠東地區著名的牟乳成礦帶北段區域,成礦地質背景條件良好,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礦床明顯受控于金牛山斷裂破碎帶,為主要的導礦構造,也是控礦構造。礦體主要賦存在玉林店巖體中,礦石以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型金礦石為主,黃鐵礦化石英脈型金礦石次之,從礦石中心至外側,具有較為明顯的成礦分帶特征,為區域找礦勘查提供了間接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