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艷,譚 禹
(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二總隊,貴州 六盤水 553001)
川滇黔成礦帶位于揚子地塊西南緣,是我國19個重要成礦帶之一,該成礦帶已發現會澤、天寶山、大梁子、茂租、毛坪、樂紅、小石房、金沙廠等一大批(超)大、中、小型MVT型鉛鋅礦床,這類礦床主要在兩個時期形成,分別與晚泥盆世~晚石炭世古特提斯洋的擴張和中三疊世~早侏羅世古特提斯洋閉合、印支期強烈擠壓造山運動有關(武俊婷等,2019)。前人在川滇黔成礦帶典型MVT型鉛鋅礦床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是在礦床地質特征、控礦規律、礦床成因、找礦標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武俊婷等,2019),但對該成礦帶下一步找礦方向研究較少[1]。本文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該成礦帶鉛鋅礦床產出特征和分布規律、礦床地質特征、控礦因素等進行研究,確定川滇黔成礦帶鉛鋅礦下步找礦方向,以期對該區找礦工作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川滇黔成礦帶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揚子地塊西南緣,以太古宙~中元古代變質巖為主要的結晶基底,震旦紀開始被動大陸邊緣沉積演化開始,晚泥盆世至晚三疊世總體處于陸內裂谷拉張作用階段,并形成了震旦系碳酸鹽巖為主的沉積地層。隨后晚三疊世由拉張轉變為擠壓作用狀態,特提斯洋開始閉合,以碰撞造山和前陸盆地演化為主,以陸相沉積為主,陸內發生強烈變形,侏羅紀至白堊紀陸地進一步抬升(吳越,2013)。中泥盆世至晚三疊世,川滇黔地區爆發規模巨大、多期次多旋回的峨眉山玄武巖噴溢及相伴的基性~超基性巖漿侵入,并有大量酸性花崗巖侵入(吳越,2013)。區內沉積地層主要由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海相地層和上二疊統、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陸相地層,巖性主要為火山巖、碳酸鹽巖、砂(礫)巖、泥(頁)巖及玄武巖[2]。川滇黔地區主要的斷裂構造為SN向安寧河~綠枝江斷裂、甘洛~小江斷裂、會澤~昭通斷裂,NW向埡都~水城深大斷裂及NE向的師宗~彌勒深斷裂等7條構造帶,次級斷裂主要為NE向、NW向、EW向斷裂構造,區域性SN向大斷裂以及兩側的NE向和NW向次級斷裂控制了古沉積環境、熱液成礦作用、鉛鋅礦床的分布。
川滇黔地區MVT型鉛鋅礦床主要賦存于震旦系白云巖,上泥盆統灰巖、白云巖,石炭系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二疊系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中,并在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中發現少量鉛鋅礦化點[3]。多數礦床賦存于震旦系燈影組結晶白云巖、硅質白云巖,下寒武統麥地坪組白云巖和石炭系擺佐組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中。
川滇黔地區MVT型鉛鋅礦床空間分布明顯受斷裂的控制,主要表現為深大斷裂作為導礦構造,控制區域成礦作用和礦床的空間分布,礦床多呈線狀、串珠狀分布于SN向、NW向深大斷裂旁側。如天寶山鉛鋅礦床、大梁子鉛鋅礦床、跑馬鉛鋅礦床、杉樹林鉛鋅礦床呈串珠狀分布在斷裂兩側(武俊婷等,2019)。而次級斷裂及斷裂構造的交匯部位作為主要的容礦構造,控制礦體的形態、產狀和分布,如礦區尺幅范圍的逆沖-褶皺復合構造系統控制著赤普鉛鋅礦床、金沙鉛鋅礦床等礦體的分布及產狀。川滇黔地區MVT型鉛鋅礦床大部分都分布在安寧河~綠枝江斷裂以東,其中晚泥盆世~晚石炭世形成的MVT型鉛鋅礦床受甘洛~小江斷裂、安寧河~綠枝江斷裂、埡都~水城斷裂控制,而中三疊世~早侏羅世形成的MVT型鉛鋅礦床主要分布在安寧河~綠枝江斷裂、埡都~水城斷裂和師宗~彌勒斷裂的三角形區域內,如會澤礦床位于安寧河~綠枝江斷裂、埡都~水城斷裂和師宗~彌勒斷裂的構造復合部位石炭系擺佐組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中[4]。
川滇黔地區MVT型鉛鋅礦體雖由于受地層巖性的控制,具有明顯的層控型礦體的特征,但由于同時受不同性質、產狀的構造控制,致使礦體形態復雜多樣,如層狀、似層狀、囊狀、透鏡狀、脈狀、柱狀和不規則狀等。自淺部至深部,礦石類型依次為氧化型、過渡型和硫化物原生礦石。其中氧化礦石礦石礦物主要包括褐鐵礦、菱鐵礦、菱鋅礦、白鉛礦、車輪礦等。原生礦石礦物主要包括閃鋅礦、方鉛礦和黃鐵礦,少量的黃銅礦、磁黃鐵礦、輝銀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和螢石等。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狀、包含、溶蝕、碎裂、交代和出溶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網/細)脈狀、角礫狀、層狀、條帶狀和浸染狀構造。川滇黔地區MVT型鉛鋅礦床可發育不同程度的圍巖蝕變,如會澤超大型鉛鋅礦床發生大規模的圍巖蝕變,主要為碳酸鹽化、黃鐵礦化及少量的硅化、粘土化,而天寶山大型鉛鋅礦床主要碳酸鹽化、黃鐵礦化、硅化等發生規模小且程度弱的蝕變(王健等,2018)。
川滇黔地區MVT型鉛鋅礦床產出明顯受地層巖性控制,具有“多層分布、集中產出”的特征,多呈層狀、似層狀、囊狀、透鏡狀、脈狀、柱狀和不規則狀賦存于震旦系燈影組結晶白云巖、硅質白云巖,下寒武統麥地坪組白云巖和石炭系擺佐組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中,鉛鋅礦化圍巖常伴隨有強烈的白云巖化、黃鐵礦化和方解石化、硅化和粘土化,且賦礦地層表現出自南東向北西、由東至西變老的趨勢。
川滇黔地區MVT型鉛鋅礦床空間分布明顯受斷裂的控制,主要分布在安寧河~綠枝江斷裂、埡都~水城斷裂和師宗~彌勒斷裂的三角形區域內,表現為深大斷裂作為導礦構造,控制區域成礦作用和礦床的空間分布,而次級斷裂及斷裂構造的交匯部位作為主要的容礦構造,控制礦體的形態、產狀和分布。
因此,川滇黔地區安寧河~綠枝江斷裂、埡都~水城斷裂和師宗~彌勒斷裂的三角形區域內,次級斷裂發育區域或斷裂交匯處,震旦系燈影組結晶白云巖、硅質白云巖,下寒武統麥地坪組白云巖和石炭系擺佐組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中,且發育強烈的白云巖化、黃鐵礦化和方解石化、硅化和粘土化的區域是尋找MVT鉛鋅礦床最為有利的地區。
川滇黔地區安寧河~綠枝江斷裂、埡都~水城斷裂和師宗~彌勒斷裂的三角形區域內,次級斷裂發育區域或斷裂交匯處,震旦系燈影組結晶白云巖、硅質白云巖,下寒武統麥地坪組白云巖和石炭系擺佐組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中,且發育強烈的白云巖化、黃鐵礦化和方解石化、硅化和粘土化的區域是尋找MVT鉛鋅礦床最為有利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