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鋒
(成都理工大學 核工業二八〇研究所,四川 廣漢 618300)
在研究區的地質勘查過程中,結合前人的資料,發現該礦區地質作用強烈,地表礦化發育,蝕變帶寬廣,成礦條件良好,研究區及外圍工作程度較低,找礦潛力大。本文在介紹礦床地質特征和總結成礦規律的基礎上,對研究區的找礦潛力進行了初步分析,并分析了研究區礦化體的地質特征,這對在研究區開展找礦工作將具有一定啟發和指導意義。
研究區位于大園包背斜南西傾末端,地層呈NE~SW向延伸,自北東向南西方向由老至新,出露元古界鹽井群上部蜂桶寨組、黃店子組、古生界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層。
區內生礦產十分發育,主要有鉛鋅、銅、黃鐵礦、石棉等,從成因上看主要為中低溫熱液礦床,這些熱液礦床以硫化物為主,其中以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分布較為普遍,并具有一定規模,它們多產在石灰巖之中,呈裂隙充填或細脈浸染狀的似層狀礦體。根據研究表明,區內熱液礦產的形成與富集與否,是所處的構造部位有著密切的成因關系:金湯弧形構造的前弧是一個硫化礦床成礦的有利地帶,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與金湯弧東翼重接部位是銅鉛鋅成礦的有利地區,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與康滇南北向構造帶斜接部位是超基性巖成礦的有利地區。
區域內變質巖分布廣泛,白堊系以前的地層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變質,變質作用的類型除區域變質作用外,還有熱接觸變質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變質強度主要為低綠片巖相到低角閃巖相。變質巖的主要類型有千枚巖、板巖、變質砂巖、云母片巖、結晶灰巖、大理巖及動力變質巖類的糜棱巖類。其中:石英片巖主要發育在侏羅系比馬組地層中,為千枚巖級低綠片巖相,原巖主要為頁巖、砂巖、板巖,板理發育,面上可見絲絹光澤,板理面與層面產狀基本一致,部分泥質物已重結晶成絹云母;糜棱巖主要發育于斷裂構造內及附近,沿斷裂帶呈狹長帶狀分布。
目前在普查區范圍內存在銅、銅鉛、鉛鋅礦化體7處,編號分別為Cu、Pb-①、Cu-①、Pb、Zn-①、Pb、Zn-②、Pb、Zn-③、Pb、Zn-④、Pb、Zn-⑤,礦化體產出特征分述如下:
礦化體位于泥盆系下統D1蛇紋石綠泥石片巖中,推測長約50m,寬約1m,總體走向約340°。礦化體中可見脈狀黃銅礦化、孔雀石化、方鉛礦化石英脈、石英透鏡體,脈寬30cm左右,長2.2m左右,產狀250°∠74°,產狀變化較大,礦化極不均勻,局部礦化較好。取樣分析銅品位最高為0.41%,Pb品位最高為2.48%。
礦化體位于普查區鵝池崗附近,產于泥盆系下統蛇紋石片巖中,受斷層控制,推測長約450m,寬約1m,呈近北西—南東向展布。
礦化體目前由一老硐揭露,沿走向可見零星孔雀石化礦化露頭。老硐穿脈長約12m,沿脈長約4m,銅礦化發育于斷層之中,產狀60°∠80°,與斷層產狀一致。礦化圍巖為蛇紋石片巖,風化面綠色,新鮮面灰綠色。礦化體中可見黃鐵礦化、黃銅礦化、孔雀石化石英脈及少量藍銅礦化,石英脈呈透鏡狀、串珠狀產出,與圍巖呈突變的接觸關系,界線截然。透鏡體大小不一,大多長20cm~50cm,寬5cm~20cm,最大的透鏡體長1.9m,寬0.36m。礦化體內部礦化不均勻,局部富集,經取樣分析,銅品位最高為0.46%。
鉛鋅礦化體位于普查區老佤溝西側,產于奧陶系灰巖破碎帶中,礦化帶發育于擠壓破碎帶的下盤,呈近南北向展布。目前地表由多處鉛鋅礦化自然露頭稀疏控制,沒有深部工程控制。鉛鋅礦化體地表延伸約200m,寬2m左右。
鉛鋅礦化體賦礦主巖為灰黑色厚層塊狀碳酸鹽化灰巖夾少量千枚巖,礦化主要集中于灰黑色厚層塊狀碳酸鹽化灰巖之中,千枚巖之中未見礦化現象。
圍巖蝕變主要為碳酸鹽化和硅化,碳酸鹽化呈網脈狀分布,網脈之中可見微細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礦化脈寬度僅為0.1cm~10cm,延伸極不穩定,最大延長1.5m,局部鉛鋅有所富集,為細脈浸染狀礦石,未見其它礦化(如圖1)。
鉛鋅礦化體位于普查區東部近南北向負地貌西側,礦化圍巖為奧陶系結晶灰巖,受構造破碎帶控制。目前地表由TC01、TC02、TC03、TC04稀疏控制,深部由PD02、PD03稀疏控制,且地表發現有多個較好的鉛鋅礦化氧化露頭。礦化體地表延伸約250m,寬約3m,總體走向北北東。
礦化體內部發育一系列的次級羽狀裂隙,裂隙內褐鐵礦化、碳酸鹽化強烈,硅化較弱,局部已無法辨別原巖成分。形成鉛鋅礦化體的各條次級破碎帶寬2m~3m,可見延伸15m~30m,走向20°~70°,傾角60°~80°,巖石破碎強烈,呈角礫狀,角礫大小1cm~10cm,褐鐵礦化呈棕色、深棕色蜂窩狀、粉末狀、團塊狀,碳酸鹽化呈脈狀、網脈狀,寬0.1cm~20cm。取樣分析Pb品位最高為0.53%,Zn品位最高為0.71%。礦石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脈石礦物為褐鐵鐵礦、方解石等(如圖2)。
鉛鋅礦化體位于普查區東部,礦化圍巖為奧陶系結晶灰巖,受構造破碎帶控制,呈北北東向展布,出露長約250m,寬約2m。礦化體地表由3處鉛鋅自然氧化露頭及TC05稀疏控制,深部沒有工程控制。
鉛鋅礦化體賦礦主巖為灰黑色厚層塊狀碳酸鹽化結晶灰巖,巖層中次級裂隙發育,局部破碎強烈,呈角礫狀,角礫大小1cm~10cm,多呈次棱角狀,角礫為后期碳酸鹽熱液重新膠結。
礦化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和碳酸鹽化。褐鐵礦化呈棕色、深褐色,蜂窩狀、粉末狀、團塊狀構造,碳酸鹽化呈脈狀、網脈狀(如圖3)。
礦化體規模較小,目前沒有工程控制,發現1處鉛鋅礦化自然氧化露頭,地表延伸約30m,寬約2m,走向北北東。礦化特征和Pb、Zn-②礦化體相似,礦化圍巖為奧陶系結晶灰巖,受構造破碎帶控制,具蜂窩狀褐鐵礦化和碳酸鹽化。經撿塊樣分析,Pb品位最高為0.13%,Zn品位最高為0.20%。
礦化體位于喇叭坪北側山脊上莊稼地中,結合物探解譯和鉛鋅自然氧化露頭圈定,礦化圍巖為奧陶系結晶灰巖,推測礦化體長50m,寬約2m,呈北北東向展布。基巖出露不好,土壤層覆蓋較厚,土壤顏色呈黃褐色,其中可見大量蜂窩狀褐鐵礦轉石分布。經撿塊樣分析,Pb品位最高為0.28%,Zn品位最高為0.27%。
經過與已知典型礦床對比及初步資源量估算,研究區礦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建議下一步工作以鉆探為主,查明礦化體產狀、規模,進而探明資源量。研究區東部南北向構造破碎帶中發現有多條鉛鋅礦化體,地表發現有較多鉛鋅自然氧化露頭,但由于物探測量和槽探工程控制程度非常稀疏,且沒有深部工程控制,因此無法揭示各鉛鋅礦化體之間存在的關系及深部的含礦性,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究中仍留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