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洋,黃孟君
(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七總隊,貴州 貴陽 550005)
德江縣地處云貴高原東北部階梯狀斜緩坡面上的婁山山系與武陵山山系交匯處,烏江以東為武陵山系,烏江以西為婁山山系。整體地勢為西北部高、中部較緩、東部稍低的波狀起伏斜面。
境內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發育,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強,礦業開發、城鎮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地質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每年均有不同規模、數量的地質災害發生,給當地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和危害[1],影響和制約該縣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和長遠規劃。
德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北西部,轄屬銅仁市。德江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4℃~17.9℃,受季風環境影響,降雨時空差異大。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烏江干流在境內長67km,次級水系發育。
德江縣地處云貴高原東北部階梯狀斜緩坡面上的婁山山系與武陵山山系交匯處,整體地勢為西北部高、中部較緩、東部稍低的波狀起伏斜面。
根據區內地貌成因類型,將其劃分為三大基本類型,即溶蝕地貌、侵蝕構造地貌、河谷地貌。
德江縣境內出露地層有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三疊系及第四系,寒武第和奧陶系廣泛分布于境內西部、中部和東部地區,呈北東向展布;志留系和二疊系分布在境內的高山鄉、沙溪鄉、桶井鄉、潮砥鎮一帶,呈北東向、北北東向展布;三疊系分布零星,僅高山東部、沙溪鄉西部邊緣和楓溪鄉東部有少量分布;第四系分布于溝谷及地勢低洼平坦地帶。
德江縣大地構造位置屬上楊子臺褶帶,鄂渝黔侏羅山褶皺帶。褶皺構造以復式背、向斜為主,具有窄向斜寬背斜組成的典型隔槽式構造組合特征。褶皺受斷裂構造的控制,其展布方向與斷裂構造方向基本一致[3]。
縣境內發育的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危巖)、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共96處。其中滑坡55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57.29%;崩塌34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35.42%;泥石流1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1.04%;地面塌陷6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6.25%,地質災害隱患以滑坡、崩塌(危巖)為主,地面塌陷、泥石流次之,見表1。
地質災害規模為大型的3處,中型的31處,小型62處,分別占總數的3.13%,32.29%,64.58%。

表1 德江縣地質災害類型統計表
全縣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四種。
2.2.1 滑坡
德江縣境內的滑坡地質災害隱患為55個,均為現代淺層滑坡。其中土質滑坡(52處,占比94.55%);巖質滑坡(3處,占比5.45%)。按成因類型對滑坡進行分類,以自然滑坡為主(51處,占比92.73%),人為滑坡次之(3處,占比5.45%)綜合因素最少(1處,占比1.82%);按運動形式對滑坡進行分類,以牽引式滑坡為主(44處,占比80.0%),推移式滑坡次之(11處,占比20.0%);按體積規模對滑坡進行分類,以小型滑坡為主(43處,占比78.18%),中型滑坡次之(11處,占比20%),大型滑坡最少(1處,占比1.82%)。
2.2.2 崩塌
德江縣境內的崩塌地質災害隱患為34個,均為自然形成的巖質崩塌,按形成機理對崩塌進行分類,以傾倒式為主(30處,占比88.24%),拉裂式次之(4處占11.76);按體積規模對崩塌進行分類,以中型崩塌為主(17處,占比50%),小型崩塌次之(15處,占比44.12%),大型崩塌最少(2處,占比5.88%);按危巖體分布高度對崩塌進行分類,均以一般崩塌為主(27處,占比79.41%),高位崩塌次之(7處,占比20.59%)。
2.2.3 地面塌陷
德江縣境內的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隱患為6處,按成因類型分類對地面塌陷進行分類,以巖溶塌陷為主(4處,占比66.67%),非巖溶塌陷次之(2處,各占比33.33);按體積規模對地面塌陷進行分類,以小型地面塌陷為主(4處,占比),中型地面塌陷次之(2處,)。
2.2.4 泥石流
德江縣境內的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為1處,按物質成分為泥石流,中型泥石流。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分為兩部分:易發性和易損性,易發性從五個方面分別予以評價,其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和其他地質災害的易發性評價。易損性評價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生命損失、財產損失、社會經濟損失和資源與環境損失[2]。根據德江縣每個地質環境分區單元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對地區劃分出地質災害高危險區(Ⅰ)2個,地質災害中等危險區區(Ⅱ)2個,地質災害低危險區(Ⅲ)3個。
該區分為2個亞區(Ⅰ1、Ⅰ2),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點69處,占總調查點的71.88%。直接經濟損失143萬元,現威脅1298戶5397人,潛在經濟損失11763萬元。
3.1.1 平原-長豐地質災害高危險區(Ⅰ1)
位于德江縣南西部平原鎮-錢家鄉-長豐鄉南側一帶,區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隱患點41處(包括2處高位隱患點),其中滑坡19處、崩塌19處、泥石流1處,地面塌陷2處,目前1處災害點處于不穩定狀態,40處災害點處于基本穩定狀態;規模等級大型1處,中型14處,小型26處。現狀地質災害發育,危險性高。
3.1.2 潮砥-穩坪地質災害高危險區(Ⅰ2)
位于德江縣南東部穩坪鎮-長堡鎮-潮砥鎮一帶,區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隱患點28處(包括2處高位隱患點),其中滑坡23處、崩塌5處,目前3處災害點處于不穩定狀態,25處災害點處于基本穩定狀態;規模等級大型2處,中型7處,小型19處。現狀地質災害發育,危險性高。
該區分為2個亞區(Ⅱ1、Ⅱ2、),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點24處,占總調查點的25%。共威脅645戶2745人,潛在經濟損失4195萬元。
3.2.1 煎茶鎮-合興鎮地質災害中等危險區區(Ⅱ1)
位于德江縣煎茶鎮-合興鎮一帶,區內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隱患點8處,其中滑坡5處、崩塌3處;目前不穩定2處、基本穩定6處;規模等級中型1處,小型7處。現狀地質災害發育程中等,中等危險區。
3.2.2 泉口-長堡地質災害中等危險區區(Ⅱ2)
位于德江縣北東部泉口鎮-高山鎮-桶井鄉一帶,區內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地質災害隱患點16處(包括3處高位隱患點),其中滑坡7處、崩塌6處、地面塌陷3處;目前不穩定1處、基本穩定15處;規模等級中型8處,小型8處。現狀地質災害發育程中等,中等危險區。
該區分為3個亞區(Ⅲ1、Ⅲ2、Ⅲ3),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點3處,占總調查點的18.8%。共威脅193戶975人,潛在經濟損失2076萬元。
3.3.1 楠桿-沙溪地質災害低危險區(Ⅲ1)
位于德江縣西部楠桿鄉-沙溪鄉一帶,區內人口密度小,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地質災害隱患點3處(包括1處高位隱患點),其中滑坡1處、崩塌1處、地面塌陷1處;目前不穩定3處;規模等級中型1處,小型2處。現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弱-中等,危險性小。
3.3.2 荊角-復興地質災害低危險區(Ⅲ2)
位于荊角鄉-德江縣城-復興一帶,現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弱-中等,危險性小。
3.3.3 楓香溪地質災害低危險區(Ⅲ3)
位于縣南東部楓香溪鎮境內,區內人類工程活動較小。現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弱-中等,危險性小。
(1)德江縣共調查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96處,其中滑坡55處,崩塌34處,地面塌陷6處,泥石流1處。
(2)對德江縣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進行了評價,將德江縣劃分出德江縣地質災害高危險區2個,地質災害中等危險性區2個、地質災害低危險性區3個。
(3)建議對德江縣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進行1:1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以更準確掌握德江縣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為地質災害防治作更精確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