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謝士華,王琪
(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目前國內環氧丙烷的生產方式主要有氯醇法、共氧化法和直接氧化法[1]。氯醇法生產環氧丙烷工藝簡單、成熟,同時產量也是目前國內市場占比最多的。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問題也亟待解決,由于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目前此工藝裝置已經禁止新建[2]。共氧化法雖然工藝復雜投資大,但此方法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廢渣廢水的產生,同時聯產物的銷售能夠降低成本。直接氧化法在國內起步較晚,工藝簡單且副產物少,經濟效益較高,但由于原材料的運輸問題以及催化劑成本較高,且工藝還需完善,目前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著重介紹共氧化法(POSM)工藝過程涉及的堿洗系統的問題。
共氧化法主要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共氧化法POSM 工藝流程圖
在共氧化法POSM 工藝流程中,其中丙烯環氧化區域設置堿洗工藝,目的是除去反應中生成的酸以及催化劑中夾帶的酸,酸的主要組成為:乙酸、丙酸以及大分子酸;與NaOH 反應:


圖2 堿洗流程示意圖
由圖2 可知:當有機物料與循環堿經混合器混合后,進入堿洗罐,在此過程中物料內夾帶的酸性物質與NaOH 反應,在堿洗罐內,形成的鈉鹽溶解在堿性溶液中,與有機物質分層后處于堿洗罐底部,經堿循環泵循環洗滌物料,洗滌后的有機物料在堿洗罐上部,經溢流過擋板后進入到有機油相區,然后用有機物料泵送至下游,由此達到洗滌物料中酸性物質的目的。
堿洗后生成的乙酸鈉和丙酸鈉,易溶于堿性溶液內,常規情況下,堿洗罐內物料分層情況為上部有機相,下部水相。但由制備催化劑過程攜帶的大分子酸與NaOH 反應生成的大分子酸鈉鹽,當其與水相和油相混合后,會形成乳化效應,在水相和有機相之間形成一層乳化層。
由于乳化層為油水混合態,在其與水和有機相靜置分層時,并不能形成清晰的界面,且隨著乳化層厚度的增加,其組成并不是穩定的,因此對于界面液位計,無論是依靠密度差還是電容差,均不能準確測量此時油水分層處的液位。最終導致乳化層夾帶的水相層進入到有機相側,經有機物料泵輸送至下游,進而對下游設備造成一定的影響。
當有機物攜鈉鹽進入到后續精餾設備后,在精餾設備處經再沸器加熱后,水分蒸發,鈉鹽累積在換熱器內,形成的結垢堵塞換熱器,降低換熱效率。
1)消耗:換熱器結垢,導致傳熱系數降低,為滿足換熱需求,需要提供更大的蒸汽量。國內外大量實驗表明,設備傳熱表面1mm 厚的結垢,將使得蒸汽消耗增加8%~10%,這與目前國家號召的節能減排是相違背的。
2)安全:蒸汽消耗的增加,會使得換熱器蒸汽側溫度過高,換熱面長期處于較高溫度,會使得金屬的機械性能急劇降低,若換熱器在帶壓狀態下運行,由于金屬抗壓強度的降低,會增大泄露的發生情況,造成安全生產事故。
3)成本:對于大型的化工生產裝置,保證裝置長期穩定安全的生產是企業追求的第一目標。若由于單一換熱器緣故造成非計劃性停產,將會造成原料浪費,產品階段性不合格,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對于企業來說是巨大的費用。
在環氧化反應器中,丙烯與EBHP 發生環氧化反應,生成環氧丙烷。
環氧丙烷(PO)在堿性環境下,會與水發生水解反應,生成丙二醇[3]。

在堿洗過程中,油相物料與堿液接觸時,環境溫度為堿洗工藝的重要控制指標。PO 與水反應的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在堿洗過程中,堿洗環境溫度過高,會促進副產品MPG 的生成,加大PO 的損失。同時,在后續工藝過程中,需要分離副產品,副產品生成量的增加將決定分離設備尺寸的增大,相應的也會使得蒸汽、循環水等公用工程消耗的增加。
為防止乳化層對裝置造成巨大影響,從源頭解決問題最有效、同時成本也最低。但異辛酸與堿反應的原理已經決定了乳化層產生的必然性,因此需要另尋蹊徑,目前較有效的方式為在堿洗系統中,在有機相與水相分離層處設置沖洗裝置,定期沖洗排出堿洗裝置中產生的乳化層,避免乳化層過度積累,緩解了乳化層對后續工藝的危害。
為避免換熱器損壞造成安全問題,以及引起非計劃性的停產,需要對換熱器進行定期清理,工藝水的在線清理可緩解結垢現象。對于較容易結垢的區域,需要設置備用換熱器,可用于換熱器在線切換,從而對換熱器進行徹底清理。
在共氧化法POSM 裝置中,制備環氧化反應所需催化劑的酸,與氫氧化鈉反應后生成的鈉鹽,在油水環境中難以分離形成乳化層是整個裝置的難題,但基于環氧化反應對催化劑的要求,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的替代酸。同時,為嚴格控制PO 產品的損失,堿洗工藝的溫度為重要的控制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