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云強
(林州市水產管理站 河南安陽456550)
裸藻是湖泊及池塘中常見的浮游植物中藻類的一種,生長旺盛時能形成綠色或紅色的粘膜狀水華,隔絕空氣,阻斷空氣中的氧氣溶解,不利于水體中藻類的光合作用,對池塘養魚產生不利的影響。一般出現在很久不肥水的清瘦水體,pH值6.5~8.5,水體表面一層紅色油膜,沾到手上不易洗掉,多以變形裸藻和血紅裸藻(Euglena sanguinea)為優勢種群,因其具有裸藻紅素,常呈紅色或褐紅色。
血紅裸藻形成的水華水早清晚綠,日出后顏色逐步變成鐵銹紅,隨著陽光照射強度增大,表層水華越來越濃稠,且粘性大,輕輕用撈海一動,泛起許多小泡沫。血紅裸藻水華水的出現,造成水質惡化。在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過程中,林州市水產站試驗場連續兩年發生了血紅裸藻水華水,嚴重影響了試驗場淇河鯽魚養殖以及淇河鯽魚良種保育工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作者主持裸藻水華水試驗處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林州市水產管理站試驗場在林州市2017 年“7.19”洪水災害后,洪水攜帶大量的泥沙、夾雜著有機物進入部分池塘,導致每年5~9月份1#、2#、4#、5#、6#魚池出現不同程度地裸藻水華,受“7.19”洪水災影響較小的3#塘,沒有發生裸藻水華水現象。本次試驗魚塘位于林州市水產管理站試驗場內1#、2#、4#、5#、6#魚池及3#塘。水源為淇河水,水質清新,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各塘內鰱鳙魚放養密度為1500尾/hm2,規格為1000 g,各塘情況見表1:

表1 血紅裸藻水花發生塘與對照塘基本情況
裸藻喜在有機質豐富、靜止無流水的小水體生活,大量換水可改變這種環境,使得裸藻不易在流水或新水中繁殖。1#池引用淇河水,池水交換量由10d交換一次改為日交換一次,水質清新,打破水體靜止狀態,破壞裸藻生長環境。
裸藻在pH值為6.5~8.5的情況下,非常適宜其生長繁殖。2#池塘潑灑10mg/L生石灰,短期內改變水體pH值,每10d潑灑一次。
群體數量的減少,可減輕裸藻水花水發生的程度及危害。4#池塘經常在下風口用撈海等工具打撈血紅裸藻,盡可能全部撈除。
由于裸藻具有趨光性,當日出后,裸藻大部分到水體上層活動,數量比較密集,形成水花。5#池塘從原來10~15d換水30cm改變為微流水模式,把底排水改變為上層排水,把富含裸藻個體移出池塘外。
6#池塘采取全池潑灑水質保護解毒劑和藍藻速清(均按說明書劑量使用)、二氧化氯和青苔凈以及光合細菌等方法使用藥物殺滅血紅裸藻或抑止血紅裸藻生長繁殖。
7#池塘采取將魚轉塘暫養,排出池塘水,徹底清除塘底污泥,然后重新加注新水的辦法。
試驗結果詳見下表2。

表2 試驗處理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發生血紅裸藻水后,采用徹底清除底泥的方法,可以有效解決血紅裸藻水華水。
4.1 發生原因
本次血紅裸藻水華水發生的原因:由于林州市水產管理站試驗場直接引用的是淇河水,水質清新,無污染,水質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自建場至今沒有發生過裸藻水華。在林州市2017年發生的“7.19”洪水災害中,洪水帶入的泥沙、有機質進入試驗場池塘后,出現了裸藻水華;而3#池塘由于塘埂高出地平面,洪水沒有進入,沒有發生。故初步判定裸藻水華同洪水有直接關系。
4.2 處理辦法
物理移除方法解決血紅裸藻水華,易復發。如果采用人工打撈方法,勞動強度大,效果不持久。而利用血紅裸藻的趨光性,通過上排水的方法,將裸藻移出水體外,但需要長期排放,既污染環境,也不能達到徹底處理血紅裸藻水華的目的。利用藥物治療,由于裸藻具有運動能力,治療效果甚微。
4.3 有效處理辦法
徹底清除底泥,改良底質,是處理血紅裸藻水華水的關鍵。通過清除底泥,將底泥中的血紅裸藻孢子移除出水體,并更換新水,杜絕了血紅裸藻產生的根源,達到有效處理血紅裸藻水華水的目的。4.4 裸藻是鰱鳙魚的優質天然餌料,可以有效地控制裸藻種群數量。本試驗中,放養規格1000g鰱鳙魚1500尾/hm2,沒有達到控制裸藻水華水發生的目的。可能同放養規格、密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