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梅 陳宏
編者按:
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開展以《論語》為代表的國學經典整本書閱讀教學意義重大,是落實“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等多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以大局觀、科學觀進行理性層面的應對策略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設計中要避免盲目,避免感性,從而以清晰的理性思考、扎實的文本閱讀、完整的流程規劃、深刻的教學反思貫穿《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以期學生能主動思考,獲得獨特感受,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大智慧,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扎實基礎。
“整本書閱讀”概念最早是由葉圣陶老先生提出來的,1941年,葉圣陶《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提到“讀整本的書”,“把整本書作為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一直以來“整本書閱讀”有概念,少行動,有“名”少“實”,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無心”讀,二是教師“無法”教。現在我們看到,高中語文教育已經開始意識到“整本書閱讀”方法指導的重要性,并開始進行閱讀方法指導的探索。我本人也從2015年開始一直在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探索與實踐。這里以《論語》整本書閱讀為例,就如何進行整本書閱讀做初步的探討。
2019年6月開始,遵照多元標準,選定最佳書目——《論語》之后,向學生征求意見,明確書目——楊伯峻版《〈論語〉譯注》(中華書局簡體字本),制訂閱讀計劃,指導讀書卡片,研究整本《論語》的結構,7月10日暑假前進行第一次整本書閱讀動員,設疑激趣,確定讀書方法。然后整體規劃閱讀階段,閱讀時間,設置閱讀課。明確每周20則左右的閱讀內容,學生用近半年的時間閱讀,教師進行同步釋疑,暑假里每周組織兩次讀書卡片匯報,進行50多次“《論語》素讀”的音頻閱讀推送,十余項以提升興趣和階段性評價為目的的教學實踐活動,形成六節專題課,最終完成既有個性化解讀,又有共性讀書方法與閱讀體驗、聽讀、品讀相結合的《論語》整本書閱讀。
一、遵照多元標準,選定最佳書目
進行“整本書閱讀”,選好書是前提。選書的標準并非固定,但是首先,一本書的文化價值必須考量。其次,這本書要與高中生課本學習緊密相關。另外,要契合高中生的閱讀能力。《論語》有著公認的文化價值,對后世的思想和學術影響至深,值得反復品讀,不應斷章取義。《論語》與高中生課本學習緊密相關。初中教材里已經收錄了《論語》十二則,高中教材里收錄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在必修教材一“名著導讀”里,也將《論語》設定為必讀篇目,所以高中生有必要進行課本延伸閱讀。《論語》對高中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并不很高,總計20篇,不足20000字,語言是淺易文言文,語錄體為主,兼有對話,適合高中生見縫插針式的閱讀方式,不會因為浩繁的文字打消了閱讀的熱情。由此可見,《論語》是一本值得高中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提醒語文教師,閱讀書目的選擇一定要慎重,它可能直接關系著“整本書閱讀”的效果。
二、明晰素養方向,關注核心素養
一本書就像一幅優美的畫卷,“整本書閱讀”能夠從文化領域、認識領域、閱讀策略、綜合能力等多方面對學生形成綜合影響,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說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以《論語》“整本書閱讀”為例,意在讓學生知曉《論語》的讀書方法,進而擴展到“語錄體”散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并進一步形成“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
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要在閱讀《論語》過程中熟練運用工具書搜索識記該書和相關文獻中的生僻字詞;準確理解語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在表達與交流中能夠準確表述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問題解決過程中形成的觀點和見識;書面表達遵循一定的寫作規范,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口語表達考慮聽眾的感受,做到限時完成、話題集中、自然流暢。
在“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要在閱讀《論語》過程中提高問題探究能力;能夠主動積極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見識;能夠綜合、歸納同一類型的言語現象或文學現象,由表及里,發現其中寄托的思想;能夠將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的問題或現象關聯起來,由此及彼,比較其差異性和關聯性。在表達與交流中,能夠通過錘煉語言來錘煉思想,做到“詞能達意”“要言不煩”;在語句之間和段落之間,能夠合理安排先后順序;在論述和評價文本時,不用臆斷替代思考,而是用經典語句做“證據”來說理,清晰展現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通過展示交流、合作探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在“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要在閱讀《論語》過程中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能夠體會其中包含的哲學思想美、倫理道德美、文學觀念美,能夠進一步體會《論語》包含的精神美、中和美以及審美愉悅等審美文化內涵,這也是《論語》不可忽視的當代意義之所在。
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要在閱讀《論語》過程中學習孔子“仁愛”情懷,培育對他人、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一個愛思想、會思考的傳承文化經典的人。通過循序漸進、有挑戰性的書面和口頭表達任務,培養主動學習、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交流、展示和匯報中,培養陽光自信的心理和尊重他人的態度。
三、教師統領全軍,落“實”九種行為
教師在“整本書閱讀”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與學生形成“閱讀共同體”,科學設計閱讀任務、監控閱讀過程、強化閱讀成果。注重選定同一版本,注重開篇導讀,監督定時閱讀,檢查批注式閱讀;注意使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進行“《論語》素讀”,開設六節專題課進行“共通式閱讀”,開展各種提高閱讀興趣的活動,等等。
1.選定統一版本。《〈論語〉譯注》(楊伯峻版),楊版一直是公認的好版本,忠實原著,翻譯得也很好。版本統一有助于統一規劃,統一要求,統一注釋解析。
2.上好開篇導讀課。了解史書及歷史故事中的孔子,走近《論語》這本書,引發學生閱讀《論語》的興趣;讓學生了解《論語》整本書的結構,掌握《論語》的不同閱讀方法。
3.確定統一的閱讀時間。學生集中閱讀的時間是每周二、周五晚輔導的前15分鐘時間,以及隔周一節的《論語》導讀課。每周讀二十章,大約半年時間讀完整本書。
4.強化批注式閱讀方法。要求學生“提筆讀書”,圈點勾畫,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5.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微信進行“《論語》素讀” 推廣(微信公眾號“國學經典進校園”,讀書人“金豆子”即陳宏老師),教師將音頻發布到班級語文學習微信群里,學生與家長共享文學經典,每日必聽,晚輔導要求學生仿讀,于靜心凝神中感知文化思想的魅力。磨耳朵,練聽力,沉心氣,隨時感知《論語》的魅力;同時利用微課進行疑難篇章釋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保證了整本書閱讀的高效推廣性、示范性、啟迪式學習。
6.教師示范制作《論語》讀書卡片。卡片內容包括讀書人、讀書時長、最感興趣的經典語句、充滿疑惑的語句、自己借助網絡依舊未能理解的語句,等等,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設計,一方面有助于引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同時讓讀書積累直觀可視,成就感十足。
7.開設六節專題課進行“共通式閱讀”。集中質疑、討論,分六個專題進行學習:第1課時指導學生閱讀《論語》的方法,弄清《論語》兩種結構形態。第2課時品讀書中關于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背誦;結合孔子的經歷,分析孔子的主要思想內涵。第3課時繪制心中的“孔門十哲”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分析、概括自己喜歡的孔子弟子的理由。第4課時誦讀《論語》相關章節,概括“君子”的特點。第5課時依托文本,解讀《論語》中體現的孔子教學思想。第6課時孔子智慧個性化解讀,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孔子智慧修己正身平天下。
8.配套推薦學習資料及閱讀書目。在進行《論語》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用電子平板推送孔子生平及諸位弟子簡介,推送相關時文:錢理群的《孔夫子在當下中國的命運——2007年的觀察與思考之一》,薛涌的《從中國文化的失敗看孔子的價值》;推薦了上屆學生關于《論語》閱讀“君子人格”的研究性文章;向學生推薦了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傅佩榮的《傅佩榮解讀論語》、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南懷謹的《論語別裁》、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等,為的是讓學生進行長時間、有目的、有比較的閱讀、思考與研究,讓學生更好地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培育思維和生成思想。
9.強化教學評價。開展形式多樣的評價活動,調動興趣,提高閱讀實效。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著引領方向、激發興趣、答疑解惑、歸納梳理的重要作用,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評價與驗收,出板報、繪制思維導圖、朗誦大賽、名句填空考查、寫頒獎詞、展示讀書心得,等等。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有助于《論語》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性。
整本書閱讀一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從最初開始接觸《論語》一書,閱讀漫無頭緒,到經過閱讀方法指導、閱讀專題課引領后,學生能夠對《論語》從宏觀到微觀都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并形成了基本的閱讀興趣、閱讀方法,為以后的整本書閱讀奠定了基礎。之后又以此成果的基本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為指導,進行了《杜甫傳》《邊城》等的整本書閱讀,學生不再懼怕“名著”,也形成了很好的閱讀習慣,表達能力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強化。
回顧這段師生閱讀合作的經歷,由最初的設疑激趣、制訂閱讀計劃,到整體感知、分享閱讀初感,再到思維碰撞、進行專題探究,再到合作探究、深度交流,直到落筆沉淀、成果共享。一路艱辛,一路收獲,一路感慨。
一路艱辛,更多指的是由于自己的學養與閱歷不足導致的捉襟見肘,疲于應付,但幸好,有網絡隨時進行營養補給,也一直相信“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一路收獲,一方面是自己對《論語》的全新認識,對《論語》相關書目的大范圍研讀,以及教學思想的不斷更新,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更多指的是學生對于《論語》整本書閱讀后對自己閱讀潛能的驚嘆,對自己理解鑒賞能力提升的欣喜,對自己應試分數提高的快慰。一路艱辛,一路收獲后更多的是不盡的感慨。教師要有抵御外部壓力的心理,要有堅定的閱讀信仰,要有強大的閱讀儲備做支撐,要有科學理性的教學規劃做方向,要向家庭延伸,盼望整本書閱讀走向理性!
附:六節專題課教學設計具體標題
《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一)《未成曲調先有情》(讀書入門篇)
《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二)《我們一起來念“經”》(誦讀體悟篇)
《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三)《向孔門弟子借智慧》(人物圖譜篇)
《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四)《君子之風,山高水長》(君子之道篇)
《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教學思想篇)
《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六)《〈論語〉治天下,圣哲耀古今》(時代意義篇)
(本文參與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十三五”教育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學經典進校園”,項目編號HJZ135-002)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