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山
①道德,幾千年來都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精神力量。《論語》有言“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大學》曾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思想家們把個人品德修養、品德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人作為國家社會的基礎細胞,其人格的完善與塑造,正是小家幸福美滿、國家和平昌盛的基石。所以, ? ? ? ? ? ? ? ? ? ? 。
②而品德之所以閃現著人格光彩,也因它從來不是上天賦予,不是某個人的專有財富,而是每個人后天習得,經歷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美德是一種戰爭狀態,我們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與自己作斗爭。”這種斗爭,常常在善惡之間,在奉獻與索取之間,在寬厚與狹隘之間,在勤勞與懶惰之間……道德界定了是非善惡,這樣的選擇權,恰恰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③燦爛的星空中,總有矚目的星辰引領整個社會在道德之路上前行。那些讓人動容的道德力量是王繼才、王仕花夫婦32年如一日默默守島的愛國赤子心;是杜富國為人民掃除雷患,為保護戰友英勇負傷的無私;是退休老人馬旭分毫積攢、千萬捐贈的奉獻;是邰麗華從不幸的谷底到藝術的巔峰,于無聲處再現生命蓬勃的自強。這些普通人展現出的人格魅力,標定了一座座高峰,讓更多的人從中汲取完善自身的堅定信念。
④個人品德成于日常實踐修煉。十字路口的遵規守紀,公交車上的文明禮讓,工作上的積極主動,鄰里間的寬容以待都是錘煉品行的好方法。而品行也從來不是一次性“用品”,一兩次堅守、一兩次奉獻、一兩次善舉都不能稱之為擁有了良好品德。品德需內化于心、內化于生命全程,必須時時處處地提升,持久不懈地發力。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要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
⑤小事小節中有原則、有品德、有人格。而日常修煉中每個人品德上的一小步,終將匯成社會道德前進的一大步。
(選自中國青年網2019年11月3日,有刪改)
閱讀
練習
1.根據你對全文論述內容的理解,結合上下文,在第①段橫線處補寫一句話。
2. 閱讀全文,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第①段引用《論語》和《大學》中的話,意在強調品德的重要性。
B.第③段列舉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和杜富國、馬旭、邰麗華的典型事例,來論證“燦爛的星空中,總有矚目的星辰引領整個社會在道德之路上前行”。
C.第④段論證了個人品德成于日常實踐修煉這一內容。
3.下面的名言可以作為本文哪一段的論據?請簡述理由。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4.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好處?
(孫俊強 設計)
(參考答案見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