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華燈初上,當筆者漫步在鄭州的街頭,會有一種別樣的感覺——繁榮。叫賣聲、吆喝聲、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川流不息。放眼望去,街道兩端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乃至鍋碗瓢盆、蔬菜種子、服裝、五金電器……實實在在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不錯,這里的繁榮就是在街道的兩端擺地攤的情形。無論是在健康路,還是在東風路,抑或是鄭東新區大玉米樓下,都熱鬧非凡。更甚者,天旺廣場還專門為擺地攤的商戶開辟了夜市廣場,這樣的繁榮景象在其他城市也日益盛行:擺地攤的,逛夜市的,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好不熱鬧。很顯然,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經濟開始下滑,為緩解民生問題,地攤經濟已經悄然松綁,這小地攤的背后蘊含的是大經濟、大民生,不過這其中也有些許酸楚和無奈。
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其特點一是門檻低、沒有店鋪租金的壓力,沒有太高的學歷、技能要求;二是風險低、投入少成本低,從業者即使失敗也不會損失太大;三是價格低、商品物美價廉,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權,能夠享受更多實惠。
鄭州夜晚街頭的繁榮景象僅僅是全國各大城市地攤經濟的一角,隨著全國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可控,經濟社會秩序正在有序恢復,各地的中小微商戶活躍數量也正在快速反彈,代表著城市煙火氣的地攤經濟也切實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提出要釋放地攤經濟活力,建議在居民區等地提供限時擺攤經營的地方,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同時給低收入家庭提供購買農產品的服務。
日前,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考核內容。繼四川成都開放臨時占道經營后,一些城市也紛紛為地攤經濟松綁,浙江杭州、河南鄭州及許昌、江蘇南京、山東青島等地陸續開放部分街道為攤販提供經營場地。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設施、靚麗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護、黑夜中的光亮。中央強調“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全面落實“六穩”“六保”要求,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堅持因地制宜,加強統籌謀劃,規范有序釋放地攤經濟活力,讓城市煙火氣逐漸回歸,為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提供有力支撐。
當然,任何事情都要辯證看待,擺地攤也同樣如此,有利就有弊。擺攤之中,堵塞交通;收攤之后,垃圾遍地。同時,還存在一些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等隱患。所以,這就對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進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比如可以采取地攤經濟準入許可制度,劃定相關經營區、禁營區,明確具體的經營時間,保證場地衛生等,通過科學治理,讓地攤經濟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駕齊驅。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只有讓每個人的小期盼與城市的大情懷交融,讓微觀的民愿匯入宏觀的民生,才能讓每個人在城市中體會到更多的歸屬感,在人間煙火中擁有屬于自己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