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鄭州市健康路夜市井然有序,時常有城管過來巡邏。據悉,一個攤位的費用,每月需要3000元的租金,且一位難求。不下雨的夜晚,每天都是水泄不通。在嘈雜紛亂的叫賣聲中,儼然有一種逛廟會的感覺。
一覺醒來,仿佛整個世界都變了。
翻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各大社交平臺,大家都在哭著喊著要去擺地攤。各種擺攤攻略,也被大家瘋狂轉發。不管是小商小販,還是高層白領,更有甚者各大企業也紛紛加入“擺攤大軍”的行列之中。
80后記憶中的地攤
筆者是80后,小時候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擺攤的地方,那里有所有孩童心心念念的一切,不管是穿的,還是吃的,甚至是玩的,都可以從地攤里淘來。為了生計,父母有時候也會把莊稼地的蔬菜水果,挑擔拿到地攤上售賣。還是孩童的我,有時候就會跟著父母一起去擺攤,吆喝著自家的東西,有人來買就做成了一筆小生意。
記憶中的那條地攤街,長得有兩公里,路邊四條長龍,人從這邊走到那邊,需要一小時,密密麻麻,一攤接一攤。有賣衣服鞋帽的,有賣鍋碗瓢盆的,有賣燈具文具的,還有賣古玩字畫的,冰糖葫蘆、魷魚烤串、地攤小酒處處都有,小吃滿街,雜耍賣藝,花花綠綠,琳瑯滿目,熱鬧至極。
只是后來,隨著年歲越來越長以及出去上學讀書畢業工作,這樣的地攤就越來越少見了。
地攤經濟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一段經濟改革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在優化中出現了下崗人群,那時候的人們買了三輪,走上街頭,做起了小生意,這就產生了地攤經濟,于是,中國第一批下崗工人就成了中國第一批萬元戶。
地攤經濟造就了新型的貿易商貿區。當地攤經濟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后,便產生了自由貿易市場或貿易區。中國南方出現了常熟、義烏等批發市場,北方也在臨沂等地建起了批發市場。自此,全國各地區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批發市場,這些批發市場,其最初的運營支撐標的就是地攤,可以說,地攤經濟引導了中國店鋪經濟,也引導了我國終端消費的繁榮。
實探鄭州市健康路夜市
當筆者工作后,記憶里的地攤,又在鄭州市健康路夜市見到了。只不過和小時候見到的地攤還是不一樣的。小時候見到的地攤,從來都是雜亂無章的,賣的東西也不是很貴,一兩元的物品隨處可見。就連攤位,也不用交任何費用。但健康路夜市,卻是井然有序,時常有城管過來巡邏。據悉,一個攤位的費用,每月需要3000元的租金,且一位難求。在不到1000米長的健康路夜市上,有幾百個攤主,每天晚上7點左右出攤,11點多收攤。只要晚上不下雨,每天晚上都是水泄不通。
其實,為了安置下崗職工、無業人員,健康路夜市從1999年就組建起來,一直延續至今。據該區域綜合管理人員稱,最初健康路夜市開始招商的時候,一個攤位每月20元的攤位費,后來漲到一個月800元。不過,經過筆者的實地咨詢,當前的攤位費早在3年前就漲到3000元。這次因疫情關閉了3個多月后,健康路夜市在4月29日開市,600家商戶“單雙號”出攤。
6月7日晚8點,筆者走進健康路夜市,看到這里早已燈火交錯,人聲鼎沸,街道蕩漾著濃濃的煙火氣,街道兩旁的攤主已經開始忙碌,各種商品擺放得琳瑯滿目,吸引著來往的市民駐足、購買。
下午6點半,路上行人三三兩兩,攤主推著三輪車開始搭架、整理貨物準備開攤,7點半至8點,人流開始猛增,中間道路電動車都行駛艱難,擺著攤位的人行道上,花樣繁多的小商品讓人邁不動步,所有人都只能緩慢挪動。在嘈雜紛亂的叫賣聲中,儼然有一種逛廟會的感覺。
因為地攤熱,鄭州市健康路夜市一條街成了市民必去的打卡點。
除了健康路以外,有市民反映鄭州市南三環的某處攤位價格也不低,該區域類似于一個商業廣場,環境干凈整潔,攤位由一個個小篷車排列組成。工作人員稱,一個攤位每月管理費3000元,需要押一付三,也就是說,需要交1.2萬元。
同樣的熱鬧,在北龍湖的龍湖里也能見到。
5月1日開始,龍湖里的地攤經營就已開始,由商場主導,引入文創、藝術等零售品牌,商戶主動聚合出攤。
6月5日,鄭東新區龍湖里夜經濟示范區成立。
晚上8點多,一溜燈火通明的露天集市,室內店鋪轉到室外擺攤,文藝擺件、潮品飾品、傳統捏面人等,美觀又精致。充足的人流,也讓一樓的飲品店、海鮮燒烤大排檔生意異常火爆。
這樣的地攤,其實已經和傳統意義上不需要攤位費的地攤不一樣。因為有租金的成本,售賣的產品價格自然不低。筆者多次詢問過健康路夜市商品的價格,一雙極其普通的童鞋,價格在60元左右,比淘寶的價格還高點。一件童裝,價格在39-69元之間。有些商品,甚至幾百元起價,和店鋪的價格相差無幾。當然,個別商品也有便宜的,就拿夏日最常用的涼席墊子來說,價格在60-100元之間,比商超的價格還是要實惠些。
那些夜市練攤人
目前在鄭州的“擺攤大軍”中,出現了不少開車去擺攤的市民,打開后備廂就是現成的攤位,生意倒也不錯。在鄭州市CBD的人行橋上,很多人開著車,然后一溜排開就是后備廂集市。
一名女攤主稱,自己是上班族,本來就喜歡逛夜市,現在利用業余時間來擺攤,增加點額外收入,每天營業額差不多有1000元。
50歲的于霞(化名)拉著一車鞋在鄭州市北環某小區門口擺起了地攤。
6月3日一大早,一輛長安牌的小汽車停在鄭州市某小區附近的景觀道上,于霞和愛人正從后備廂里把一雙雙鞋拿出來擺放在地上。小道兩旁的樹蔭將初夏的酷熱遮擋了七八分,但兩人額頭上還是滲出細細的汗珠。
“這疫情鬧得人不安寧。”于霞和愛人前兩天剛從老家來到鄭州,女兒在老家開了鞋店,生意不好做,店里積下的鞋不好出售,兩口子就想著來鄭州擺個地攤幫女兒賣鞋。
凌晨4點,天還沒亮,徐達騎著一輛二手的電動三輪車到批發市場,拉上自己前一天晚上訂的各類蔬菜。
42歲的徐達,曾經在老家的服裝廠工作,后因工廠搬遷,失去了這份糊口的工作。之后選擇擺地攤,到現在有4年時間,其間賣過衣服、年貨、海鮮、水果……“只要能賣的我都賣過。”
到達攤位,已經是凌晨5點10分了,“今天起晚了,平時我4點45分左右就到攤位了。”七八點鐘是徐達一天當中最忙碌的時候,10點多才有空停下來去打包一碗面條,站在攤位前,隨意吃兩口。
在徐達看來,擺地攤只是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工作”,一個月下來也能掙個兩三千元,補貼孩子上學和家里的吃穿用度剛剛好。
一輛二手三輪電動車、一桿秤、20元錢一箱塑料袋,鋪開貨,一天下來運氣好的話,扣除成本徐達一天可以賺三四百元,但這也僅限于天氣好的時候。
4年的時間,徐達的擺攤工具從兩輪電動車換到了三輪電動車,他開玩笑說,“自從換了三輪電動車,跑路都更快了”。徐達經歷了從被城管趕到政策支持。在他看來,攤位是不固定的,哪里有人流,攤位就在哪里,但“擺地攤到底能賺到多少錢,這其實并沒有一個標準”。
曾經的地攤、夜市、街邊店,在中國的商業歷史里活躍了千百年,而后因現代城市管理被統一化、規范化,但消費者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仍客觀存在,于是新的商品交易模式應運而生。
成都是全國第一個允許占道經營擺地攤的城市,促進了10萬人就業,26歲的傅傅就是其中很出名的一個。
傅傅白天在服裝公司上班,晚上則出門擺地攤,成都允許文明占道擺地攤政策出來后,她擺地攤的收入也增加了。“5·20”那天,傅傅用自己的勤勞所得購入了一輛二手奧迪。
傅傅不僅自己擺地攤,還會在抖音上發視頻、搞直播,擁有6萬多名粉絲。還有不少看了她抖音的網友,慕名到成都去找她學習擺地攤的經驗。
1992年出生的岳磊,最近一直在陜西咸陽成渝福園巷子經營一處燒烤攤位。雖然擺攤時間不長,但是每天銷售3000串的紀錄,讓他成了附近的銷售紅人。
每天早上5點起床煮面筋、切面筋、買菜、穿菜、擺攤,到晚上12點以后收攤回家,不到兩個月時間,他從166斤瘦到了148斤。
這些練攤人,他們都有一個樸素的愿望:希望讓生活更美好,讓家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