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磊
隨著國家審計的逐步發展,黨中央和國務院、各級黨委政府對審計工作的要求不斷提升,大數據審計、審計全覆蓋等概念逐步深入基層審計工作中,筆者結合實際工作中對大數據審計和數據應用的體會,談談目前大數據審計在基層審計工作中的發展狀況,以及自己對大數據審計的一些看法。
一、總體發展情況
對于大多數基層審計機關來說,開展大數據審計工作都是個新面孔,要開展大數據審計工作,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人、財、物方面都不應有短板,目前發展的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方面。基層審計機關近十年來,每年按照上級主管部門計算機培訓要求,積極主動選派相對年輕人員參與計算機培訓,并逐步把學習的數據分析知識融入業務工作中,選派培訓人員在業務科室工作占比較高,能夠不斷嘗試的將數據分析理念與開展的業務工作進行結合,探索并發掘數據分析技術在業務開展中的應用。
2.平臺建設及應用方面。基層審計機關在平臺建設過程中,立足于應用,在金審平臺的基礎上,在服務器上搭建數據綜合分析平臺,開展大數據分析工作。多年來,各級審計機關在進行財政、稅收審計時均在此平臺作數據整理、分析、應用。近年來,在地方政府主導的互聯網+政務云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各地審計機關按照各地方政府要求,逐步將綜合分析系統遷至各地云平臺端,平臺建設多樣化。
3.合作創新方面。各地基層審計機關,近年來與上級審計機關在數據交互、報送方面合作較多,除每半年度的財政數據報送外,探索了聯網審計模式、采集財務軟件統一集中報送模式等,在開展大數據審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闊步前行。
二、具體發展的成效
大數據審計工作開展不易,取得成績更不容易,基層審計機關有了統一的認識后,逐年積累經驗,在上級審計機關的示范和引領下,大數據審計中的具體技術應用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取得一些成效:
1.提升審計質量方面。通過將數據分析引入業務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審計的質量,使審計工作不僅僅停留在賬本憑證中,極大的擴展了審核、審查被審計單位業務工作的手段,對于提高審計質量,更精準地核查出問題,提供了一條高速公路。
2.提高審計效率方面。數據分析技術對于提高審計效率的作用最為突出。以醫療機構審計舉例,對審查診療項目收費情況審查,傳統手工翻閱紙質單據審計效率極為低下,通過電子數據分析技術,只需要簡單的語句就能夠實現傳統審計無法實現的高效性,極大地促進了大數據審計的推廣。
3.擴大審計覆蓋面方面。實現審計的全覆蓋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審計部門作為黨的部門一項要求,通過大數據的集中分析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有效途徑,傳統審計畢竟受時間、人力、精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既要實現審計全覆蓋,有要使審計的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實現技術的突破,打破思維的局限,努力探索走出一條適應現代審計需求的數據分析之路。
三、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基層審計機關經過近年來的努力,雖然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工作中仍然會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
1.對待數據分析技術的態度方面。各業務基層單位對待數據分析技術的態度不一,有的人覺得,傳統的財務審計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只看電子賬,不翻看原始憑證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一票否決數據分析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缺乏對數據分析技術的深入理解,也沒有認真體會堅持數據分析技術應用的內涵。
2.在開展審計過程中,只注重數據使用不注重數據積累,對數據分析技術的站位不高。有的基層單位,相對來說認識到數據分析技術帶來的便利,對數據比對有要求,比如要求比對在職人員有沒有經商辦企業、死亡人員享受低保等情況。但是,在開展業務過程中并沒有注重對該項目被審計單位產生的數據的采集、存儲、積累,不能夠用戰略的眼光看待數據分析工作。
3.從事審計業務的專業計算機人員相對較少。各地基層審計部門從事審計業務的計算機專業人員,不管是在專業技術的等級方面還是人數方面都與其他縣市區存在著一定差距。從事審計業務的專業計算機人員的缺少,使得各項目組在審計業務開展過程中,不能夠把數據分析技術真正融入到項目中,不能夠很好地利用數據分析技術這把利劍。
4.計算機技術儲備還存在不足。由于計算機技術及大數據審計在審計機關的推廣、各地基層審計部門現有技術儲備與先進審計機關還存在差距,比如在遙感圖像數據方面、非結構性數據的分析方面缺少系統的技術儲備,不具備獨立分析此類數據的能力。
5.使用數據過程中,不注重數據保密。各地項目組在使用被審計單位的數據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如要求查詢不按規定登記的、提供批量個人信息或敏感信息私存個人電腦的。沒有按照上級審計機關的要求,正確使用各種類型的數據。
6.歸集的數據資源較少。由于各地審計部門開展數據分析技術時間較短,業務人員對數據分析技術的認識不夠統一,僅僅計算機信息中心收集、整理、存儲的相關財務數據、業務數據量還與審計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下一步開展大數據審計工作。
四、探索及思考
大數據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體審計人的共同追求,更快、更好地完成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托付的任務,是新時代審計人共同的使命。筆者站在基層審計機關的角度,結合工作實際,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1.應更廣泛地開展計算機技術培訓。針對各地計算機技術水平不一的情況,上級主管部門應該改變原有的固態培訓名額限制,對培訓名額動態管理,對于計算機技術人員較多的地區適當少分配一些指標,技術人員較少的縣市區多分配一些名額。
2.應更深入地組織新興技術培訓。對圖形、圖斑、遙感影像和非結構化數據等新涌現的審計分析技術進行培訓,形成多層次的計算機技術培訓機制,對于更好地開展數據分析有推動作用。
3.應將數據分析技術與審計業務更緊密結合。自從開展數據分析審計以來,審計機關的業務人員對數據分析的結果存在疑義,發現落實效果不佳的狀況。這也暴露出技術與業務結合不夠緊密,拿兩年前的數據模型來分析實時采集的數據,雖然能形成疑點,但實際落實效果不佳,往往讓業務人員疲于奔波在落實疑點的路上。特別是在審計跟蹤整改的大背景下,被審計單位往往當年就已對往年錯誤思路進行了整改,而數據分析技術借鑒的審計思路過于固化,達不到預期效果。
4.應正確看待數據分析審計在審計工作中的作用。現在能夠實施數據分析的基礎是由歷年來各級審計機關審計人員的工作經驗形成的,計算機技術只是輔助,僅僅看到數據分析審計的先進、覆蓋面廣 ,過分強調計算機技術在審計工作中的作用,忽視一線業務人員審計工作經驗的積累,數據分析審計技術若在幾年后形不成高質量的疑點,將會喪失數據分析審計技術的意義。(作者單位:永城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