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

地攤經濟和小店經濟,就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是老百姓離不開的經濟,是總理所說的人間煙火。
為地攤經濟松綁不是非常時期的權宜之計我們更期待疫情結束之后仍能為地攤經濟留有充足的發展空間。
6月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這并不是李克強總理第一次給地攤經濟點贊。在今年兩會之后的記者會上他就曾給予地攤經濟高度評價。總理的點贊既是為地攤經濟撐腰打氣也是給城市治理點題。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靠每個人的奮斗,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
在民間,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面對有些人高談闊論、不顧實際、不問下情,或者在老百姓面前一副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樣子,工作不接地氣的人,就會有人厲聲責問:你不食人間煙火啊?!你是石頭縫里冒出來的啊?!
顯然,這是“不食人間煙火”被民間內涵擴大、意思貶義化了,“不食人間煙火”的最初含義,是指不俗、清高,是不太容易跟人交往、接觸。而民間將其貶義化,自然也沒什么錯。不合群、不與人溝通與交流,尤其是官員,不與群眾打成一片,把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東西看成檔次不高、要清除,當然會導致群眾的反感和不滿了。
地攤經濟和小店經濟,就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是老百姓離不開的經濟,是總理所說的人間煙火。因為它確實不夠“高大上”,也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老百姓喜歡,老百姓離不開,老百姓更容易接受。不僅老百姓對地攤經濟、小店經濟喜愛,自己也是地攤經濟、小店經濟的直接參與者,地攤、小店經濟不僅能服務于百姓、服務于生活,也能夠為創造生活、創造就業提供很大的空間,可謂是一舉多得。
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不受城市管理者歡迎的,也是受到很多城市排擠和排斥的,在一些城市,甚至把地攤經濟、小店經濟從業者當作城市的低素質人才,出臺相關政策,不僅要取締地攤經濟、小店經濟,特別是地攤經濟,還要把從業人員趕出城市,以體現城市的“高大上”、高素質、高檔次。這樣的舉措,顯然是不得人心的,是受到輿論和公眾廣泛批評的。城市需要管理,城市也需要提高檔次,但是絕不是將地攤經濟、小店經濟全部取消。一個沒有地攤經濟、小店經濟的城市,至少在今天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是有缺陷的。
事實也是,當一個城市在沒有做到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完全與地攤經濟、小店經濟脫鉤的。不錯,地攤經濟、小店經濟的檔次不夠,但是,城市有相當一部分居民是需要的,是與其有密切關系的。不僅僅是普通居民,一些看似“高大上”、實質也沒有脫俗的居民,也需要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提供的服務,特別是小吃,是大飯店、大賓館無法提供的享受和感覺。如果將這些味道全部取締,城市的味道就會變得比較單一,沒有情調和感覺。正如一個城市一樣,全部變成了鋼筋混凝土,這座城市也就沒有值得留戀的地方了,城市的空氣就會凝固成沒有生命的固化物。
城市也像畫家筆下的畫、攝影家鏡頭中的作品一樣,需要有層次感,需要有遠景近影,需要有粗糙和精細,需要有各種色彩,單一的顏色和格調、景色和筆墨,就難以讓人有美的感覺、生的希望。城市需要有高樓大廈,有大型商場、超市,有漂亮的門面和景觀,但是免不了也要有地攤、小店這種有點煞風景的東西。因為,只有這些不像風景卻恰到好處的點綴,才會讓城市的生活更加具有味道,讓城市的生命更加具有活力,才會讓廣大市民更加對“高大上”的生活充滿期待。都已經高大上了,也就沒有生活追求了。而恰恰是那些生活水準沒有達到“高大上”的居民,會對城市失去感情,對生活失去追求。
說到底,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連接政府與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的一條紐帶。如果政府真正關心群眾、關心中低收入群眾的生活,就可以從地攤經濟、小店經濟中了解到他們的真實情況,了解到城市的薄弱環節,了解到城市的短板,從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城市的短板問題、缺陷問題。同時,也能拉近政府與群眾的距離,增進政府與群眾的感情。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有多少與地攤、小店感情深厚的群眾,參與到了疫情防控之中,且熱情高漲、工作認真。包括一些生活用品的供應和配送,很多也是地攤、小店經濟的從業人員完成的。如果沒有他們,疫情防控就很難做得如此圓滿。
必須看到,隨著城市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地攤經濟、小店經濟的數量也會減少、品質會提升、檔次會提高。但是,決不能將其當作城市的疤和瘤,而要當作別樣風景。在此基礎上,通過市場監管、教育引導、政策激勵等,讓他們不斷地提升管理水平、服務水準和管理能力,從而與城市管理一道進步。那么,城市就不會嫌棄他們,而會像對待“高大上”一樣,讓其充滿生機,也讓城市更加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