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祥
趙君邁(1901-1988),字恒憋,湖南衡山縣白果鎮趙家灣人,為趙恒惕(1880-1971,民國時曾任湖南省省長)同父異母的兄弟。趙君邁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就讀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畢業后又人美國諾維支騎兵學院深造。1928年學成回國,先后擔任國民黨第十師騎兵連連長、浙江省教導團團長、財政部稅警總團步兵第一團團長、緝私總隊長、湖南省鹽務管理局局長。1942年,41歲的趙君邁被任命為衡陽市市長兼警備司令。
1942年,正值抗日緊張階段,當時的衡陽人口暴增,外貨斷源,糧食及日用品供需矛盾日益擴大,物價突飛猛漲。衡陽還要承擔第九戰區數十萬部隊的軍糧供應,駐守在衡陽城的第十軍,就是衡陽市政府軍糧保障的優先對象。而當時軍糧價格遠遠低于市場價格,甚至大部分情況下還沒錢給。為保證部隊有飯吃,老百姓不挨餓,趙君邁出任市長后,決心整肅時弊,實施新衡陽建設計劃。
上任伊始,趙君邁發布了開荒通告,鼓勵衡陽的當地人和外來難民開荒種地,規定誰開荒,土地就歸誰所有。政府給開荒者提供小額啟動資金,用于購買種子、農具,不需要利息和抵押物。通告一出,在衡陽郊外掀起了一股開荒熱潮。
1943年年初,趙君邁決定在衡陽市東郊酃湖鎮推行扶持自耕農土地改良政策,創辦、扶持自耕農試驗區。所謂扶持自耕農,即指通過政府干預使無土地的佃農、雇農成為土地的自耕農,并且對現行的自耕農進行維護使其不失去土地。趙君邁辦事果斷,將市政府的社會、地政兩科裁撤,新設地政委員會,并親自兼任主任。他帶領地政人員到實地調查研究,制定方案,使創辦工作順利進行。
酃湖鎮位于湘耒水交匯處,面積32.78平方公里,地勢低洼,種稻一季,因年年發生水澇,難有收成。酃湖農民多靠從事手工業和小商業來維持生活。1943年春天,趙君邁通過實地考察,選擇酃湖鎮14個行政保中的7個保創辦自耕農試驗區。他調派地籍整理處對試驗區內7000多畝農田進行測量、登記、估價,并且馬上公布了土地征收分配方案。由市政府出資,收購酃湖鄉地主超出平均地權的土地,再將這些土地以最低價賣給無地農民。沒錢購買的農民,由政府提供無息貸款。趙君邁希望通過土地改革,大幅度增產糧食,解決燃眉之急。
當時,酃湖鎮最大的地主、抗日將軍段云,帶頭讓家人把地契交給地改工作組,按政府收購價領取了補償款。段云的行為給趙君邁的土改工作很大的支持。
在此期間,省建設廳委任趙君邁擔任水利工程處長,由農業銀行提供貸款支持,在酃湖鎮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解決了酃湖上千年的水患。同時在酃湖鎮設立了農民新村實驗農場,在技術上對農民進行指導。并由政府按市場價格統一收購農產品,保證了軍糧和居民生活的供應。
1943年年底,趙君邁主持的衡陽酃湖鎮自耕農試驗區達到預期目標,成為全國少有的成功范例之一。它讓500多戶無地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沒有發生任何流血沖突,使得地主、無地農民、政府能和諧共處。1944年上半年,試驗區內禾苗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酃湖鎮扶置自耕農試驗區,這在中國土地改革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探索,意義深遠。發生在70多年前這場扶置自耕農試驗區工程,酃湖人民至今難以忘懷。
(責任編輯:齊風)
(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