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5 年9 月3 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閱兵部隊在集結準備。
8月1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特殊的部隊。93年來,這支軍隊一直與人民水乳交融,成為家國的守護者。適逢建軍節,我們再次致敬最可愛的人。
1950年,《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政務院關于人民解放軍1950年的復員工作的決定》頒布下發,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復員工作開始。
回顧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7萬解放軍官兵“鑄劍為犁”開發大西北、10萬官兵轉戰北大荒、3萬余名轉業官兵參加大慶石油會戰、51萬名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大批軍隊干部或解甲歸田、屯墾戍邊,或充實到地方各級黨政機關,或轉戰到工業、農業、文化、體育、商貿等各個領域。
時至今日,在治國理政的干部隊伍中,在搏擊商海的精英中,在科研戰線的領軍人物中,在文化藝術界先鋒中,到處可見軍轉干部的身影。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第六次全國軍轉表彰大會代表時表示:見到大家感到十分親切,因為我也是一名軍轉干部。
查閱公開的簡歷,不難發現,我國很多高級官員是軍轉干部。在其他社會領域,也不乏軍轉干部的杰出代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莫言,1976年入伍,歷任戰士、班長、教員、干事、創作員等職。1997年,莫言轉業到《檢察日報》社工作,他曾說:“部隊永遠是我的家!”
在新的歷史時期,廣大退役軍人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成為改革開放的時代弄潮兒,取得了驕人業績。“軍轉干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倍加關心、倍加愛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改革大潮浩浩蕩蕩,深度撞擊著中國社會每一個領域。
黨領導的退役軍人工作,始終緊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任務要求。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宣布: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
2018年3月12日,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對于更好為退役軍人服務、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具有重要意義,要把好事辦好辦實。”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退役軍人事務部正式批準組建。
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設計、部署推動的大戰略、大手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促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
權威部門統計顯示,我國現有退役軍人5700多萬,并以每年幾十萬的速度遞增。這些老兵,服役時,是軍隊棟梁;退役后,是中國脊梁。
什么是脊梁?脊梁就是默默奉獻、無悔擔當,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
經濟轉型、地方就業壓力加大等因素,決定了目前許多退役軍人面臨自主就業創業的現實挑戰。不少老兵退出現役后吃苦耐勞、百折不彎,最終成功創業。
這是一種令人欣慰的現象:凡是老兵創辦的企業,大都國防意識強,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民兵預備役力量組織健全。
他們滿腔家國情懷,響應號召,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崗位上繼續出色工作、活出精彩人生”。他們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社會廣泛的尊重和信任。
山東是兵源大省,也是退役軍人大省。在各行各業,有數不清的退役軍人在“第二戰場”開辟自己的事業。
在東營,薄歆寧和他的創業伙伴們,組建黃河三角洲軍創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為退役軍人搭建起溝通社會和政府的橋梁。
在青州,退役軍人李衛健帶頭創業,成立退役軍人之家,帶動他們成為社會奉獻的中堅力量。
在抗擊疫情的前線和后方,退役軍人參加社區值班、主動捐款捐物、開展志愿服務、全力支援一線,他們逆行返崗、主動請戰,共同構筑起一道堅實的“戰疫”防線。在疫情防控最關鍵的時刻,山東由退役軍人組成或參與的志愿隊、突擊隊、救援隊等公益組織5602支,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退役軍人達26.3萬名。
在抗洪搶險的一線和后方,山東多支退役軍人參與的救援力量聞令而動、緊急馳援,積極協助當地應急力量,共同執行抗洪排險任務。
當前,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正在逐漸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退役軍人獲得教育、就業、救助等指導和幫助的渠道、方式愈加豐富,為他們回歸社會后各盡其才、各展其能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特別是《退役軍人保障法》等即將完善出臺,在制度層面構建了更加完善的保障網。心安意堅,而后事成。作為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身為社會各條戰線的排頭兵,退役軍人群體必將不斷作出更大的貢獻。
拼搏與奮斗,是新時代的關鍵詞,同樣也屬于每一名軍人。新時代的畫卷正徐徐展開,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繼續發揮才干、努力奮斗,以積極向上的開拓精神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用億萬多彩的人生匯聚成共同的國家輝煌和時代夢想。在這樣一個宏大圖景中,退役軍人大有可為。
(本專題4-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