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剛
20年前,窮鄉僻壤的小崔莊村一窮二白,老百姓一貧如洗,是個遠近聞名的“軟弱渙散”村。鎮里找到在外跑運輸的張青,讓他回村當書記,收拾這個“爛攤子”。面對一年幾十萬的收入,家人都極力反對,但在鎮里多方做工作之下,張青只好說,順其自然,選上就干,選不上拉倒,沒想到,一選就高票當選。從此,一干十九年。張青長的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但治理起村莊來心細的卻像根“繡花針”,歷經十九年的功夫,他用“綠水青山”為群眾繡就了一幅“金山銀山”砌成的幸福畫卷。
2007年張青當選為區人大代表,他立下了一個雷打不動的規矩,一月召開一次群眾見面會,面對面處理群眾芝麻粒大的“關鍵小事”,公開村集體“錢是怎么花的”“事是怎么辦的”的“關鍵大事”。不藏著不掖著,老少爺們都發言,當面鑼對面鼓。既用老辦法也用新辦法,徹底化解了老少爺們鄰里之間的矛盾和糾紛,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難題和問題,使大家從“頂著”到“順著”,從“有氣”到服氣。8大項22條《村規民約》成了村“兩委”和33名黨員干部一起管村治村的“法寶”。群眾的眼睛是最雪亮的,村“兩委”不謀私利、不徇私情,辦事公平公正,贏得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支持和擁護。張青說:敝開胸膛,有灰擦灰,無灰亮一亮,讓大家伙心里敞亮。
為了青山長青,小崔莊村沒有“等靠要”,而是主動找政策、主動對接資金和項目,主動爭取資金1000余萬元,在全村橫著修,豎著修,既修“最先一公里”,也修“最后一公里”,還修好鄰村的“一公里”。小崔莊村七縱八橫的水泥路面,越編越密,編織出群眾奔小康的致富路。
要讓水長清山常綠,必須保證水源。他在山上山下打了20眼機井,把雙水管從山下引到半山腰,讓每個山頭、每個地塊都能澆得上水。2005年,借助農業開發項目資金的支持,解決了發電機與給水坡不匹配、灌溉效率低、資源浪費的問題。同時,變明渠為暗渠,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顯著提高了農村土地灌溉的速度。電費也從每畝28元減少到每畝7元。山上的樹木茁壯成長,綠樹變成了村民的“搖錢樹”。
在建設村村通自來水時,發現家家戶戶臟水污水潑出去了,可向哪里流?為此,經村里老少爺們召開“諸葛亮會”,大家一致認為,在沿河邊橋東、村北、村南各修三個大沉淀池,一個池子分三個格,污水先進第一個格,里面放上消毒液,第二個格里放上工業用鹽,第三個格里放上漂白粉,經過三次過濾的水再流進河里。此項發明,填補了鄉村生態文明治理的空白,一個小水池子破解了鄉村污水生態治理的大難題。
山東林博園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小崔莊村這些山地的“硬條件”,更看上了張青這條硬漢子。2008年,公司在村集體土地上依法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開始嘗試著種植中草藥,因市場行情不好,轉型種植白皮松,市場前景看好。但大面積種植需要土地,土地流轉遇到難題。為此,村“兩委”和全體黨員召開了一個“小崗村”會議,共同確定:在全村推行土地流轉。隨著流轉好處的日益顯現,村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開,流轉戶除每年每畝凈賺1000元“保底工資”外,回頭在自家地里給企業打工,一年收入兩萬多元,土地流轉不僅讓村民有了農民和工人的雙重身份,還有了“保底工資”加“勞務工資”的雙豐收。到2018年12月底,全村的土地全部順利流轉。他心里明白,他的“任性”得到回報,產業振興的大門已被悄悄打開,發展指日可待。
隨著苗木市場需求不斷增大,村里的800畝土地已經捉襟見肘,就向臨村大崔莊村“借”了180畝、北李村“借”了75畝地。如今的小崔莊村已經發展成為江北最大的“白皮松”苗木種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