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力平
北京歷史上災害頻發,130年前發生特大水災之際,人們以各種方式賑濟災情,扶危濟困之善舉被載入史冊。
據《北京災害史》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年)五月二十日以后,京城忽降大雨,并連降多日,到五月二十九日,已呈現“大雨滂沱,連宵達旦,河流驟漲”之趨勢。隨后發生多處山洪,北京的大小河流水位陡然升高。六月初一至初三房山縣山水暴發,沖入永定河,盧溝橋橋面上頓時水深一尺有余,兩岸洪水滿溢。今天的豐臺區看丹、草橋、樊家村、紀家廟和大興區黃村、采育、禮賢及通州區馬駒橋、張家灣一帶,已成水患,人畜死傷不計其數。
京南水災發生后,順天府宛平、大興二縣便開展賑濟,但因災情太重,難以全面及時施救,于是京城各善局(清末由開明士紳、退職官員及各商號捐資組建的民間慈善機構)、水會(民間消防、救濟組織)、義廠(為災民提供暫時食宿的慈善組織,如粥廠、暖廠)等擔起救災大任,積極參與賑災。
普善局每日在永定門外街東茶舍四合號屯糧,攜帶大餅,乘船赴被災各村散放。南城普、同、義三善局,日日攜糧乘船濟賑,六月二十日散賑折回,船行至馬家堡以西,因風浪太大,險些翻船。
右安門外唐家花園一帶地勢低洼,遍地盡成澤國,每日各善局紳士由此乘船,載帶糗糧(干糧,即炒熟的米或面等)、鹽、菜等物,親赴災區,逐一散放,不憚風雨,日日如此。
草橋村地處京城西南通衢大路,因永定河漫溢將橋梁沖斷,四面俱成一片汪洋,僅賴善局每日義賑救援。待水勢稍息,普善局在該村關帝廟內設立普善義廠放粥。每日領粥難民計一萬之上下不等,并由當年八月開放始,至次年四月方止。
九蓮寺暖廠在右安門外迤南大路之旁,同善局在此開女暖廠一所,專收流落難婦、幼兒。由秋前至次年春間,達半年多,且給資回籍。
勵學義塾(舊時由私人集資或地方公益組織創辦的免費學校)設在內城并歷年在“普善廠”放粥。永定河決口成災以來,終日附搭船筏,逐放義賑,每日得食者數以百計。
水災之后瘟疫發生,亡故難民不少,遂有“善局”在右安門外關廂之南捐購義地一塊,“數畝見方,所故之民按薄排列姓氏,各立石碑書刻,便于原郡難民搬回故土”。
除了民間組織積極參與賑災,還有不少紳士、官員、慈善人士也自發地參與其中。
因水患嚴重,南苑盡成澤國,鹿圈、吳店、槐房、舊衙門等處居民萬難得食,狀元黃思永(字慎之,安徽徽州人),時為會試同考官。每日攜糧至各區逐一濟散,并有各水會、善局紳士攜糧同赴賑濟。他還在京城“百善堂”勸集賑捐銀三萬七千八百余兩,賑災濟民、修筑河堤,為此直隸總督李鴻章為其上奏折請獎。
汾莊在盧溝橋東南,水災嚴重,四面非船勢難得過。南城張廷燎(字光宇,河南舞陽人,任巡城御史),拿出錢款,與普善會一起在此設立義廠放粥。不久又在辛莊子神廟設立西廠放粥,由九月初復直次年四月始行止廠。同時在廣渠門外關帝廟再設一東廠,辦理義廠放粥,專濟東安(今屬河北廊坊)、武清(今屬天津)等處難民。由九月初開廠至次年四月二麥登場止廠。此外還捐辦挑挖廣渠門外河道,平墊左安門內道路。次年初春,各義廠放粥未竣,張廷燎見各處道路泥淖、河道淤塞,便與“普善局”紳士籌劃平墊道路、修理橋梁、疏通溝渠河道事宜,以便商民通行。
潘祖蔭(字在鐘,號伯寅,江蘇吳縣人),咸豐年進士,時任工部尚書。水災發生后,奉命與順天府尹一起賑災。每日赴各災區逐一查開戶口,施以救濟。路遇災民,“叩伏車前,男婦叩遞戶口名單,接呈廣為籌濟,日日鞠躬其事。”他還拿出多年積蓄救濟災民。賑災期間,潘祖蔭患了重病,仍然牽掛災民,請求朝廷撥發銀米,以備災民過冬。幾天后因病情加深,不幸病逝,終年六十有一。“噩耗傳出,京城上自王公百執事,下至輿隸小民,咸嘆息出涕,聲震郊野”,時有“鄉民香案,頌德載道”。
時近嚴寒,無冬衣難民不計其數,南城十余位紳士、善者募集棉衣百件,送至廣渠門外義廠。琉璃廠東街有善者劉子明、王祥齋、裘廣發、楊德福、姚廣林等,各捐棉被、暖襖數十件,送至左安門外暖廠,災民無不動情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