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亦 段筆耕
摘? 要:高職“非遺”傳承與藝術類通識教育的目標一致、內容統一,在培育高職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追求高尚情操上的作用是相得益彰的。按照“非遺”項目與高職藝術類通識教育協同發展理念,針對“非遺”項目納入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的現有困境,提出基于“非遺”傳承的“123”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構建樣本,對高職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有效傳承非遺項目,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構建提出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高職;非遺;藝術類通識教育;“123”課程體系構建
項目基金:本文系2018年度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非遺項目納入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實踐研究”(18JY001);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技能大師工作室(段筆耕)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因此,新時代背景下,作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高職院校在當代“匠人素質”的語境下必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胺沁z”文化資源作為民族文化形象的立體展現,是激活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高職院校在“非遺”項目融入通識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課程體系紊亂、教學方法空泛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從而構建起切實有效的基于“非遺”傳承的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充分發揮“非遺”文化浸潤、感染、熏陶的育人價值。
一、高職“非遺”傳承與藝術類通識教育的哲學思辨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在完全自主化、平民化的媒介機制影響下產生了道德危機,特別是與本科生相比生源起點不同、心理狀況不穩、辨別能力不強的高職學生,在高職院校一味地注重學生技能培養的背景下,影響了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承。高職院校進行“非遺”傳承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承傳統文化、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從目標上來看,這和藝術類通識教育在引導高職學生樹立審美意識、感受文化的精髓、開發職業遷移能力是緊密相連的。
“非遺”文化源遠流長,包含了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具有多樣化的審美形態。藝術通識教育是現代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有效發揮出立德樹人的重要獨特作用,其范圍涵蓋了技藝美、音樂美、文學美、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等,與“非遺”傳承的內容是相通統一的。藝術通識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認識真善美的能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高職課堂,一是能夠豐富藝術通識教育中抽象的審美概念,促進高職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傳承;二是將“非遺”文化置于系統的審美體系中進行有效傳承,指導人們認識“非遺”、體驗“非遺”、感受“非遺”,對民族文化復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非遺”項目融入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的現實困境
(一)內容選擇
在“校園‘非遺熱”的背景下,已經有不少高職院校進行“非遺”項目納入藝術類通識教育的路徑探索與實踐嘗試。但是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僅局限于“非遺”藝術鑒賞課的層面,“非遺”作為藝術類通識課程資源進入課程體系時存在結構混亂、狀態封閉、功能遺失等問題,廣而泛地進行抽象的理論邏輯剖析,并未細而精地進行具象的模塊化系統學習,不符合新時代的信息讀取模式,無法調動學生深入探索的積極性,導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足、研究不足及傳承不足。
(二)方式方法
將“非遺”項目進行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資源轉化的時候,很多院校只是孤立而無序地在藝術類通識課程中增加一塊“非遺”賞析的內容,并未梳理“非遺”項目脈絡、打通通專課程體系,未將“非遺”項目按照“通識——平臺——方向”的課程體系要求進行層次遞進的分解與導入,造成了藝術通識課程與藝術專業課程的斷聯,無法調動學生的關注度與積極性,產生了高職“非遺”傳承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現象。
(三)特色建設
與本科教育相比較,高職教育在教育品牌及社會影響力方面都稍顯弱勢。在此背景下,“‘非遺熱”給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來了契機。高職院校在“非遺”傳承上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及實踐教學經驗等優勢,兩者可以雙向互動、協同發展,但是一些高職院校并未充分把握住這個契機,打造出特色教育品牌。
三、基于非遺傳承的“123”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構建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推行模塊化通識教育”。新時代背景下,藝術類通識課肩負著培養大學生藝術素養的重任,“非遺”項目的項目導向與任務驅動有利于推行模塊化通識教育。因此,承接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基于“非遺”傳承的“123”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構建樣本,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建設目標,以“理論+實踐”“‘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為兩種主要的教學形式,以藝術通識必修課、藝術通識選修課、藝術特色選修課為三個課程類別構成體系。
(一)一個建設目標
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背景下,高職“非遺”傳承與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構建相輔相成,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本目標從“非遺”項目納入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的教學實踐入手,可以細分為三個方向:
1.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建設
以傳承文化基因、建設教育品牌為主旨進行“非遺”項目納入高職藝術類通識課題體系的教育理念構建;以教學內容的開發與拓展、教學方式的創新與發展、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完善為抓手進行“非遺”項目納入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的路徑探索;以培養具有特定產業指向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突破點拓展人才培養的新方向。
2.“非遺”項目傳承
對“非遺”項目進行脈絡梳理與教學頂層設計,將“非遺”模塊按需求結構導入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為基礎,進行“通識+平臺+方向”的課程體系整體設計。厘清“非遺”項目進入課程體系的思路,改善“非遺”納入藝術課程教育時的無序狀態,科學傳承“非遺”項目。
3.學生培養
按照“知識——技能——素質”三個層次進行學生培養目標設定,在知識目標上要求學生具體學習“非遺”工作流程,對具體“非遺”項目的認知程度從事實性知識擴展為元認知知識;在能力目標上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判斷力及創造力,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及與產業的接軌提供基礎素養;在素質目標上要求學生自發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培養愛崗敬業、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訓練高效細致、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
(二)兩種教學形式
1.“理論+實踐”
依托“非遺”項目的傳承意義及技能價值,聚焦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匠人素質”語境下的解構與重構,打造“非遺”通識課程“理論+實踐”教學形式,除去傳統的理論教學之外,通過“工匠技藝中心”“非遺傳承研修基地”等實訓中心的建設與運行,按需加入實踐學時。并且通過校內創建“大師工作室”,引“非遺”傳承人入校共同帶領學生開展技藝傳承與創新,以“理論+實踐”的教學形式促進非遺項目的“活態”導入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
2.“‘第一課堂+‘第二課堂”
依據學生的學科背景及需求層次,進行藝術類通識課程分層教學目標的設置。其中,以“第一課堂”為普及型教育及興趣索引點,以“第二課堂”為專業型教育及技能增長點,通過“匠藝工坊”“常州吟誦社團”等社團活動助力“第一課堂”教學進行非遺項目的美學原理內化熏陶與實操技能衍生訓練。
(三)三個課程類別
1.藝術通識必修課
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群內的必修課是面向整體學生開設的,必須擁有提綱挈領性的系統性引導價值,例如全面介紹民族傳統文化的課程《中國傳統文化導論》,培養學生審美與創新能力的課程《創意思維與方法》。非遺項目導入這類課程的時候,主要導入非遺項目的基礎性知識、整體性結構、普遍性規律,旨在培養學生普適性的審美能力與職業素質,讓學生對藝術的歷史、審美的方式、文化的內涵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引導學生從精神內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掌握藝術文化原理與審美創新意識。
(2)藝術通識選修課
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群內的選修課是分類介紹藝術門類的課程,鼓勵學生根據興趣跨學科進行選修,自由選擇深入了解藝術方向。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藝術通識選修課有利于打通專業體系、貫穿學科脈絡,擴展知覺視野,扭轉高職院?!爸丶寄埽p素養”的教育傾向,落實現代全人教育理念。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藝術通識選修課“民間工藝美術”為例,一方面學生通過本課程的理論學習,深入了解民俗,了解“非遺”傳承,了解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規律及蘊含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本課程中導入了地域性非遺模塊“金壇刻紙”“留青竹刻”等“非遺”項目的技藝體驗,邀請留青竹刻代表性傳承人徐楓教授等非遺大師進班授課,指導學生進行地道的“非遺”項目工作流程體驗,相比原先抽象、封閉的教師理論教學形式,“理論+實踐”“教師+大師”是一個更加活躍的動態的教學結構。
3.藝術特色選修課
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群內的特色選修課在某特色藝術項目的專項傳承研究、審美賞析、技藝傳承類課程。相對于藝術通識選修課是全校性任選的公共選修課程,藝術特色選修課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開發的課程,與藝術通識必修課、藝術通識選修課三位一體共同推進學生普適性能力培養為本,“雙創”核心素養培育為上的多元化人才培養結構。依托“現代學徒制”“卓越人才培養”等教育平臺的打造,基于校內入駐的“非遺”大師工作室,學生在這類課程中可以體驗到專門化、針對性的理論內化及技能素養,例如開設“亂針繡技法”“常州吟誦”等課程,潛移默化地將“非遺”文化內化為個人修養、學識,為“非遺”傳承培養潛在接班人。
四、結語
當下高職“非遺”傳承進入瓶頸期,藝術類通識課程出現了結構混亂、狀態封閉、功能遺失等問題,在堅定文化自信背景下,通過自身教學實踐開展研究,提出基于“非遺”傳承的“123”高職藝術類通識課程體系構建樣本,促使“非遺”傳承,提升高職學生文化素養,培養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建設高職特色教育品牌。
參考文獻:
[1]顧世春.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EB/OL].[2019-10-2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021/c40531-31410424.html.
[2]張瑩瑩.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美術課程資源系統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
[3]王晶.我國高職通識教育模式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4]陳蘊賢.泉州南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模式的構建[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7(4):33-36.
作者簡介:金心亦,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文化與藝術設計理論及實踐研究。
段筆耕,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理論及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