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慶 馬家駒 汪正芳 付淵博 翟軍鵬 馮耀輝 鄭悅 郭玉紅 劉清泉



摘要?目的:探討北京市境外輸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醫臨床證候特點,為中醫干預和辨證論治提供參考。方法:采用中醫證候量表收集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3日北京市小湯山定點醫院收治的北京市境外輸入輕型及普通型患者41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中醫癥狀、體征、舌象、脈象、中醫證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觀察不同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中醫證候特點,分析其病機演變規律。結果:41例患者中醫臨床證候表現依次為咳嗽、發熱、流涕、咽痛、鼻塞、胸悶、乏力、脘痞、頭痛、咳痰。舌質主要見紅舌和淡紅舌為主;舌苔主要見白膩苔、黃膩苔、薄白苔;脈象主要見滑脈、數脈、濡脈。中醫證型依次為疫毒襲肺證、濕邪郁肺證、風熱犯衛證、濕阻肺胃證。結論:北京市境外輸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中醫證候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疫毒襲肺證最為常見,病邪以濕邪為主體,但易化熱。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北京市;境外輸入病例;中醫學;證候規律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clinical syndrom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mported to Beij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CM interven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A total of 41 patients with light and common type imported to Beijing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14,2020 to april 3,2020. TCM syndrome scale was used to collect basic information, TCM symptoms, signs, tongue, pulse, TCM syndrome type. Descrip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of COVID-19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ex, age and onset time, an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its pathogenesis. Results:The clinical syndromes of 41 patients were cough, fever, runny nose, sore throat, stuffy nose, chest tightness, fatigue, abdominal distention, headache and expectoration. The tongue was mainly red tongue and light red tongue; the tongue coating was mainly white greasy fur, yellow greasy fur, thin white fur; the pulse was mainly slippery pulse, rapid pulse, soft pulse. TCM syndrome types were epidemic poison attack lung syndrome, dampness stagnation in the lung syndrome, wind-heat invading Wei syndrome, dampness obstruction in the lung and stomach syndrome. Conclusion: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s of COVID-19 imported to Beijing has certain regularity. Among 41 patients, epidemic virus attacks lung syndrome is the most common, the pathogen was mainly dampness, but it is easy to transform into heat.
Keywords?COVID-19; Beijing; Imported cases; TCM; Syndrome pattern
中圖分類號:R241.3;R254.2;R256.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13.031
2019年12月以來,我國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隨著疫情蔓延,我國其他地區也發現了此類病例,我國政府在第一時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疫情的防控。就在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曙光即將出現之時,全球疫情卻持續蔓延,國外輸入性病例成為國內疫情控制的新矛盾。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截至3月18日24時,新增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34例(北京21例,廣東9例,上海2例,黑龍江1例,浙江1例),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89例[1]。為有效應對疫情,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于2020年3月14日重啟小湯山定點醫院并委派北京中醫醫院專家團隊進駐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開展中醫診治工作,同步記錄患者的四診信息,開展中醫證候特征的調查研究,初步把握了北京地區境外輸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證候特征及動態演變特點,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3日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收治的北京市境外輸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41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確診患者均在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學資料及血常規、胸部CT、中醫證候特征、舌象、脈象等信息。西醫信息均由固定副主任醫師采集。中醫證候、舌象脈象采集由中醫固定副主任醫師定點采集(上午8:00-10:00),降低觀察性偏倚。胸部CT平掃由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放射科完成,報告書寫由放射科主任醫師統一審核。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
1.2.2?中醫辨證標準?參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及《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第二版)》[3],并結合回顧新冠肺炎臨床特征相關的文獻[4-5],咨詢我院武漢醫療救治專家(劉清泉、王玉光教授)經驗,制定“北京市輸入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臨床調查表”和常見中醫證候辨證標準。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疫區接觸史、既往患病情況等基本特征,發熱、咳嗽、乏力、舌象、脈象等臨床癥狀,實驗室指標及中醫證候診斷[4]等內容,制定中醫證型辨證標準。
1)疫毒襲肺證:初起發熱或無發熱,惡風寒,咳嗽,有痰或少痰,頭身痛重,乏力,氣短,口干,脘痞或有便溏。舌苔白或黃或膩,脈滑。2)濕邪郁肺證:惡寒發熱或無熱,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悶,脘痞,頭身困重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膩或白滑,脈浮或脈濡。3)風熱犯衛證:咳嗽,咳痰質稠色黃,口燥咽干而痛,發熱微惡風寒,鼻塞流黃濁涕,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4)濕阻肺胃證:低熱或不發熱,咳嗽,頭身困重,胸悶,脘痞,納呆或嘔惡,便溏,倦怠乏力;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
1.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錄入EXCEL 2003表格,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
2?結果
2.1?患者臨床基本特征
共納入新冠肺炎患者41例,其中男13例,女28例,男女性別比1∶2.15;平均年齡(27.35±5.61)歲;41例患者均無慢性基礎病;出發地:英國28例(68.29%),美國6例(14.63%),西班牙3例(7.31%),法國3例(7.31%),泰國1例(2.43%)。
2.2?患者臨床癥狀分布情況
按照患者入院時癥狀發生頻率排序,前10位的是:咳嗽、發熱、流涕、咽痛、鼻塞、胸悶、乏力、脘痞、頭痛、咳痰。見表1。
2.3?患者舌象、脈象分布情況
舌質以紅舌和淡紅舌為主,其中紅舌14例,淡紅舌10例。舌形中,齒痕舌18例,胖大舌7例,裂紋舌4例,余舌形無明顯中醫學特征。舌苔中,以膩苔為主,其中白膩苔18例,黃膩苔9例,薄白苔8例,薄黃苔5例。脈象以滑脈、數脈、濡脈為主,其中滑脈15例、數脈10例、濡脈6例。見表2。
2.4?患者中醫證型分布情況
41例患者中疫毒襲肺證29例(70.73%),其中普通型患者18例,輕型2例,病邪均屬熱重于濕;濕邪郁肺證12例(29.27%),其中普通型4例,輕型12例,均為濕重于熱。見表3。
3?討論
本研究顯示,北京輸入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以輕型、普通型的確診病例為主,年齡相對較輕,往往處于疾病的早期,因此較能反應新冠肺炎的初期表現。主要臨床表現以咳嗽、發熱、流涕、鼻塞、咽痛、乏力、肌肉酸痛、氣短、胸悶憋氣等為主,舌象以紅舌、齒痕舌、白膩苔多見,脈象以滑脈、數脈多見,這與前期報道的武漢及其他地區病例的中醫證候特點略有不同[5]。
清代醫家錢潢曰“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通過對本次新冠肺炎患者的癥狀表現,能夠看出存在濕邪表現,如初期存在肌肉酸痛、齒痕舌、白膩苔,部分患者存在胸悶、脘痞、頭暈等癥狀,審癥求因,因此認為北京地區輸入型新冠肺炎患者以濕疫為主,與王玉光等[6]提出的以濕邪為主要特點基本一致。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輕型分為寒濕郁肺、濕熱蘊肺,普通型分為濕毒郁肺、寒濕阻肺,也都是強調濕邪為主體的病邪性質。
疫邪是具有強烈傳染性、致病性的一類邪氣,本身疫癘毒邪并非肉眼可見,只能審證求因確定其疫癘邪氣。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據其臨床癥狀及傳變特點,審證求因,屬于感受濕毒為主要性質的疫癘邪氣,屬“濕疫”“濕毒疫”范疇[7]。
疫病自古以來也是醫學所面臨的醫學難題,主要分為溫熱類和濕熱類。本疫情以濕毒疫邪為主,初期以濕重熱輕為特點,濕毒化熱后表現為濕熱俱重或熱重于濕的特點,初期并無明顯惡寒特點,也無明顯口干口苦,但隨著觀察期延長,部分患者可出現發熱、舌紅等,考慮為濕邪入里化熱。正如《溫熱經緯》曰:“熱得濕則郁遏而不宣,故愈熾;濕得熱則蒸騰而上熏,故愈橫,多變局”[8]。北京市輸入型新冠肺炎是以濕為基本屬性的濕邪疫毒,病機概括為“濕、熱、寒、毒”,符合中醫濕溫類疫病特點。
本次輸入型病例患者多為青壯年,久居國外,絕大部分在英國,受海洋氣候影響,英國大部分地區冬季的氣候都是多雨多云,且氣候多變,易生寒濕。此外詢問飲食偏好,多喜肥甘厚膩,職業多為留學生,課業負擔重,國外疫情出現后,心理恐慌,情志不遂,肝氣郁結,郁而化火。因此,此類患者平素存在內濕,故屬于濕性邪氣的易感人群,但濕邪易于化熱。
新冠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正如吳又可《溫疫論·原病》中言“疫者,感天行之癘氣也”,“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病邪性質單一且致病性強,因此無論是武漢地區,還是北京地區,還是輸入型病例,因感受病邪相對一致,故病機與證型基本一致,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基本符合國家衛計委第七版中提出的證型特點。在論治中,我們從濕熱論治,分消走泄,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未能全面反映新冠肺炎中醫證候的動態變化;其次,因疫情影響,臨床入組病例數偏少,可能引起偏倚,研究結果可能與臨床實際存在一些偏差,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截至3月18日24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況[EB/OL].(2020-03-19)[2020-03-25].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3/e644c2fc18b4448db7ed4b30f68b-91a6.shtml.
[2]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的通知[EB/OL].(2020-03-04)[2020-04-15].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3/46c9294a7dfe4cef-80dc7f5912eb1989.shtml.
[3]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關于印發《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第二版)》的通知[EB/OL].(2020-03-04)[2020-04-15].http://zyj.beijing.gov.cn/sy/tzgg/202001/t20200130_1621630.html.
[4]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0-32.
[5]楊家耀,蘇文,喬杰,等.90例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醫證候與體質分析[J].中醫雜志,2020,61(8):645-649.
[6]王玉光,齊文升,馬家駒,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臨床特征與辨證治療初探[J].中醫雜志,2020,61(4):281-285.
[7]孫宏源,畢穎斐,朱振剛,等.天津地區8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醫證候特征初探[J].中醫雜志,2020,61(10):837-841.
[8]李洪濤.王士雄溫病學術觀點探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1,20(1):1-2.
(2020-04-20收稿?責任編輯:楊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