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俠 高卉 徐煒 茍小軍
1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江蘇蘇州215004);2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蘇州215006);3上海市寶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201999)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全身性代謝性骨疾病。其特征是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風險增加[1-2]。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作為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并發癥,骨質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3]的發病率逐漸增加。骨質疏松越來越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導致的直接結果是骨折以及術后愈合困難,其中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4]。手術治療已經成為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流治療方式[5-6]。由于骨科疾病的特殊性,骨質疏松對于術后恢復的影響較大,患者恢復時間比較漫長。骨科專科護士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是適合患者家庭護理的人選[7]。但由于人數不足,不能夠滿足患者的需要[8]。居家骨科護理平臺是建立在移動網絡上的基于互聯網的平臺,平臺不限制使用的時間和地點,患者可以隨時隨地登錄平臺與專科護士進行交流。專科護士將及時提供指導,便于患者獲得比較專業的康復方法和疾病知識。基于此平臺,可以改善骨質疏松癥的病情,避免或減少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促進患者的早期康復[9]。本研究采用居家骨科護理平臺,通過平臺定期跟蹤指導,促進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本院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同一組醫生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行股骨粗隆間骨折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90 例。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27 例,平均年齡(71.78±8.69)歲。合并高血壓22 例,糖尿病15 例,骨質疏松一般者38例,嚴重者7例;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齡(73.67±11.67)歲。合并高血壓24 例,糖尿病17 例,骨質疏松一般者40 例,嚴重者5 例;兩組患者合并癥給以相應的基礎治療包括降壓和降血糖治療。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該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及符合原發性骨質疏松診斷標準[10];患者或家屬手持智能手機,方便上網,可接受和使用居家骨科護理平臺。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two sets of basic data例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伴有精神、認知、語言障礙者等;出院后6 個月內,在平臺上互動交流的次數少于15 次者;資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1.3.1 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的構建平臺采用基礎平臺(微信)和服務器/網絡構建,分為骨科專科護士端和病人端。骨科護士端設置信息廣播、預約、病人管理、問答申請、預約申請、康復鍛煉、上傳視頻/圖片等工具項。患者只需搜索微信公眾號加入即可。患者有提問、預約、康復等選項,可與骨科護士實時溝通。此外,骨科護士還擁有會診信息、工作日歷、我的病人、門診設置等方便患者管理的工具。平臺接入僅允許微信接入,需要注冊、身份驗證等確保數據的安全。另外由專人進行檢查并定期備份數據和維護平臺的運行[11-12]。
1.3.2 專科護士的組成選擇從事骨科專科工作5年以上,并且獲得江蘇省骨科專科護士證書的護理人員,自愿參加本研究工作,并在參與前集中進行相關的知識培訓,確保研究的一致性。培訓內容包括骨質疏松癥相關專業知識、數據收集、居家護理平臺使用等。
1.3.3 對照組進行常規性骨質疏松癥護理,如運動飲食指導、藥物治療、出院咨詢和常規隨訪,主要是:出院后1 個月內,向患者打1 次電話,出院后1、3 和6 個月,讓患者分3 次到門診復查骨折愈合情況。
1.3.4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性骨質疏松癥護理的基礎上,觀察組增加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的應用,具體做法為:(1)入院時即加入居家骨科平臺,教會其及家屬正確使用骨科居家護理平臺,并強調老年骨質疏松的護理要點、家屬延續性護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并為其建立個人資料檔案。(2)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運動飲食指導、藥物治療和出院教育。(3)出院后電話隨訪,隨訪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用藥情況和飲食指導等。(4)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每日定時(07:00、19:00)向平臺廣播提醒服藥,并每周定期推送有關骨質疏松及預防跌倒的科普資料。(5)功能鍛煉指導:出院后1 周內患者每天上傳鍛煉視頻,在線護士予指導;出院后第2 周至1 個月內每3 天上傳鍛煉視頻;此后鍛煉視頻不做上傳要求,患者及家屬可根據自行情況上傳,每次視頻均予回復指導。
1.4 觀察指標患者髖關節功能的評價,采用Harris 評分量表評價[13];患者的生活能力的評價,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評價[14];采用Morisky 自我報告服藥依從性問卷(MAQ)評價患者服藥依從性,得分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好[15];骨折再發生率;參照張香花[14]護理效果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患者滿意度。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Harris 評分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出院時和出院后1 個月的Harris 評分沒有顯著變化,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3 個月和出院后6 個月,觀察組的Harri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Harris 評分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Harri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s
2.2 BI 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出院時和出院后1 個月的BI 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3 個月和出院后6 個月的BI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2.3 服藥依從性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內服藥依從性無明顯差異,在術后3 個月的時候出現明顯依從性(P<0.05),而在術后6 個月兩組在服藥依從性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3 兩組BI 評分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B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s
表4 兩組服藥依從性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medication compliance between two groups ±s

表4 兩組服藥依從性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medication compliance between two groups ±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例數45 45出院1 個月7.45±0.609 7.29±0.714 1.099 0.275出院3 個月6.23±1.27 6.76±0.852-2.332 0.022出院6 個月4.70±1.811 6.09±0.954-4.537<0.001
2.4 骨折再發生率兩組患者在術后6個月,發生再骨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骨折再比較發生率Tab.5 The incidence of fractur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2.5 護理效果滿意度比較出院后6 個月后,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觀察組非常滿意者28 例,占62.22%,滿意者14 例,占31.11%,不滿意者3 例,占6.67%;對照組非常滿意者14 例,占31.11%。滿意者21 例,占46.67%,不滿意者10 例,占22.22%。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3.33%,對照組的總滿意率為77.78%,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滿意度比較Tab.6 Comparison of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例(%)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數量和比例逐年增加[16]。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髖部骨折,患者常有骨質疏松癥,病死率達到50%以上,這是對老年人的致命傷害。它不僅對患者自身造成身心傷害,而且患者康復后的治療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護理負擔[17]。常規的骨科延續護理,只是給患者發放一些康復鍛煉相關手冊,按時門診隨訪,由于本研究對象屬于高齡患者,除了對疾病的認知不足外,出院后,患者還在飲食控制、服藥治療及康復鍛煉等方面存在依從性較差的表現。另外,患者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有的患者盲目鍛煉,造成二次骨折;一些患者因各種原因停止康復,如疼痛,從而錯過了最佳恢復時間,導致恢復延遲。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用藥依從性評分方面比較,出院后1 個月內,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出院后第3 個月以及第6 個月,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本研究中雖然在骨折再發生率上兩組數據無明顯差異,但是對照組發生了3 例再骨折,觀察組在實驗時間范圍內未發生再骨折。
而平臺上的門診廣播、問答申請等功能對患者功能鍛煉的正確性及康復過程中疑難問題進行解答,為患者及患者家屬提供準確的輔導及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與專科護士隨時隨地進行溝通和互動。解決患者的日常管理和臨床護理問題,引導患者掌握正確的自我護理技能,滿足長期管理的需要,也對避免骨折后并發癥的發生起到有效的作用。
出院6 個月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78%)明顯高于對照組(82.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通過此平臺,增強了護患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改善了護患之間的關系。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再骨折一般發生在術后2年內,本研究僅半年時間對于后期的發生率如何缺乏相關數據顯示。
基于居家骨科護理平臺,患者在家接受個性化骨質疏松癥預防和康復運動指導,充分體現了骨科家庭護理的優勢,確保患者在院外繼續接受專業、科學、有針對性的康復指導,不僅提高了患者對運動的依從性,而且能夠科學地鍛煉和生活,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康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提高護理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