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璐 傅 燕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肛瘺是指由于直腸肛門周圍間隙感染、損傷、異物等因素導致形成肛門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異常通路。肛門部位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肛旁破潰流膿、疼痛不適及肛周瘙癢等,病程遷延難愈。高位肛瘺是指瘺管的通路高度超過肛門外括約肌的深層位置(即肛管直腸環平面)的肛瘺[1],是肛腸外科常見的疑難病之一。據目前流行病學統計,肛瘺在國外的發病率約為8%,國內約為1.67%~3.60%,其中高位肛瘺占肛瘺的5%~10%,目前,手術掛線療法是治療高位肛瘺的常用方法之一[2-5]。筆者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重慶市中醫院肛腸科肛瘺住院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旨在觀察仙方活命飲藥線掛線治療高位肛瘺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肛瘺臨床診治指南》[6]高位肛瘺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關于肛漏病濕熱下注證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高位肛瘺診斷標準,處于穩定期,無急性感染癥狀;有明確的內口、瘺道、外口的手術指征[6];中醫辨證屬濕熱下注證;年齡18~65歲;愿意參加臨床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者;妊娠期婦女;伴有特異性感染如結核、克羅恩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中藥過敏體質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的本院肛腸科肛瘺住院患者6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與對照組33例。治療組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20~61歲,平均(41.28±10.47)歲;病程1.2~5.5年,平均(4.28±1.35)年。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齡18~63歲,平均(40.37±9.11)歲;病程1.0~6.5年,平均(4.15±1.3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仙方活命飲藥線高位掛線治療。組方:白芷3 g,當歸尾、貝母、赤芍藥、甘草節、防風、乳香、沒藥、皂角刺(炒)、天花粉、穿山甲(炙)各6 g,陳皮、金銀花各9 g。熬制為30 mL;“0”號絲線浸泡藥液1 h應用。低位瘺道切開高位藥線掛線手術,其方法是高位肛瘺的瘺管在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下的部分先切開,切開的高度至齒線為止,搔刮瘺道和清除腐肉組織,充分引流通暢,在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上的部分采用仙方活命飲藥線掛線法,掛線的位置高度需達到瘺管腔頂端部,掛線部分為肛管直環肌束或部分肛直環肌束及黏膜等組織。對照組采取低位切開傳統普通橡皮筋掛線治療。方法是高位肛瘺的瘺管在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下的部分先切開,切開的高度至齒線為止,搔刮瘺道和清除腐肉組織,充分引流通暢,在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上的部分采用傳統橡皮筋掛線法,橡皮筋掛線的位置高度需達到瘺管腔頂端部,掛線部分為肛管直環肌束或部分肛直環肌束及黏膜等組織。兩組術后處理相同,均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3 d預防感染,手術當日流質飲食,第2日起進普食,便后用溫水坐浴,傷口每日油紗換藥。
1.4 觀察指標 1)術后主要癥狀評分。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第1、3、7日疼痛、腫脹、滲出評分。采用Lad疼痛評估量表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分[8]。腫脹評分標準[6]如下。1分:組織稍隆起,膚紋存在。2分:組織隆起,膚紋模糊。3分:組織明顯隆起,膚紋消失。創面滲液評價標準[7]如下。0分:無滲出液。1分:沾染紗布1~3層。2分:沾染紗布4~6層。3分:沾染紗布在7層以上。2)創面愈合時間:記錄兩組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創面愈合標準:創面上皮完全覆蓋,疤痕堅實[9]。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總體臨床療效:療效指數(n)=(治療前癥狀總評分-治療后癥狀總評分)/治療前癥狀總評分×100%。痊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n≥90%)。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90%>n≥60%)。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改善(60%>n≥30%)。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n<30%)。痊愈+顯效+有效=總有效。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術后第3日、第7日兩組疼痛、腫脹、滲出液評分均較術后第1日顯著降低(P<0.05),治療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組愈合時間為(21.46 ±2.12)d,對照組愈合時間為(27.84±3.91)d,治療組切口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術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術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術后第1天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組 別 時間 疼痛 腫脹 滲液術后第1天術后第3天術后第7天術后第1天術后第3天術后第7天治療組(n=31)對照組(n=33)2.17±0.64 1.61±0.13*△0.75±0.29*△2.39±0.18 1.85±0.34*1.24±0.36*2.19±0.47 1.63±0.55*△0.72±0.94*△2.41±0.33 1.95±0.40*1.13±0.87*2.32±0.41 1.65±0.43*△0.71±0.56*△2.53±0.39 1.88±0.46*1.02±0.27*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兩組臨床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高位肛瘺是一種不能自愈的疾病,因其病變部位高而深,主、支管道走形錯綜復雜,深部死腔的臨床特點,被公認為肛腸科領域難治性疾病之一。高位肛瘺治療難點就是徹底的清創和肛門功能的維護這一對矛盾。掛線療法用于高位肛瘺能夠有效地預防術后肛門失禁。這項傳統技術最早的記錄來自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書中記載作者患肛瘺多年未愈,最后經過掛線法治療后痊愈的過程:“予患此疾一十七年,遍覽群書,系遵古法,治療無功……后遇江右李春山,只用芫根煮線,掛破大腸,七十余日,方獲全功”。該書還詳盡記錄了如何掛線的具體方法:“一漏并三癰,不論瘡孔數十,但擇近肛者,以馬蓮草探之,若一孔通腸者,先將銀條曲轉,探入谷道鉤出草頭,將線六七寸一頭挽成活套扣,以不挽線頭系草上引過大腸,解線頭穿活口內出寸長,系三錢四五分鉛錘懸空墜之,坐臥方便使不粘衣,可取速效”。自此以后《外科大成》《醫門補要》等古籍也記載了掛線療法[10]。至今,掛線療法仍是臨床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作為高位肛瘺的主流治療方式[11]。這種緩慢切開瘺管的方法,具有突出的優勢:在掛線內的組織,被掛線逐漸剖開的過程中,創面基底也同步開始愈合。括約肌雖然被切斷,但瘢痕組織已經固定其斷端,不致因切割而回縮,使分離不會太大,不會引起肛門失禁。通過“以線代刀”,緩速切割高位經括約肌瘺管所涉及的肌層,不僅避免一次性切斷肛門括約肌出現肛門功能損傷,并持續引流深部感染灶,使瘺道引流通暢[12]。瘺管切開掛線術總體治愈率較高,但掛線后創面疼痛明顯,且在傷口修復期間常需多次緊線,反復的疼痛折磨讓患者心理及身體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本院肛腸科采用活血化腐生肌、消腫止痛藥物術中直接作用于創面,減輕術后疼痛,加速掛線脫落促進傷口修復。基于長期的臨床經驗并根據肛漏濕熱下注證的特點,選用仙方活命飲原方制成藥線。該方出自宋代名醫陳自明,見于《校注婦人良方》,由白芷、貝母、防風、赤芍、當歸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金銀花、陳皮等組成,具有活血清熱解毒、行氣消腫潰堅的作用,主治陽證的癰瘍腫毒。前人尊奉本方為“瘡瘍之圣藥”[13]。方中金銀花重用為君,質輕味甘寒,功能清熱解毒,解氣分及血分熱毒,芳香開散之性助散結消癰,為癰瘡腫毒陽證之要藥。乳香、沒藥、當歸尾、陳皮、赤芍合用通調氣血、祛瘀行滯,致經絡氣血通達,則邪氣無滯留之地,共為臣藥。防風、白芷調暢營衛,佐助消散癰腫;穿山甲、皂角刺為走竄之品,舒經活絡,透膿消腫,且引藥直達病處;天花粉、浙貝母散結化痰消腫,共為佐藥。甘草能調和諸藥。本方諸藥配伍精妙,行氣活血止痛而不耗正氣,消癰解毒而不耗傷胃氣,散結消腫而不耗陰液,能活血化腐止痛、清熱解毒散瘀,多方面作用于致病原因,能有效阻斷熱毒、瘀滯,從而化腐生肌促進創面修復[14]。現代藥理學研究提示:仙方活命飲水提醇沉液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對水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促進肉芽組織增生[15];可顯著提高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并有刺激和加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16];能明顯提高其痛閾[17]。由此可見,仙方活命飲具有較好的抗感染、提升免疫功能及止痛作用[18]。臨床實踐經驗得出:采用仙方活命飲藥線有活血化腐生肌之功效,能減輕傷口疼痛[19],療效顯著,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大大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本研究臨床觀察時間較短,病例數較少,需要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更深入廣泛地進行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