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
臨床上,吸入氣霧劑作為一種給藥方法,廣泛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預防、治療。藥物通過口腔直接吸入到氣道,起效迅速,全身不良反應少,同時具有價格便宜、攜帶方便的優點,深受廣大患者的喜愛。
然而,在使用過程中很多病人,特別是老人和小孩,存在“有霧就有藥”的誤區,導致無效用藥,甚至引起病情反復。
門診有個10歲的小孩,被確診為哮喘,醫生給他處方了輔舒酮(丙酸氟替卡松氣霧劑),醫囑為每次1撳,早晚各1次。原本這個藥只能用1個月,超過1個月雖然仍能噴出霧氣,但霧氣中沒有了藥物成分。患兒家長卻錯誤地認為,藥瓶里有霧噴出就是有藥,一直在用。后來哮喘控制不佳,復診,才發現是無效吸入。我們在門診隨機調查發現,存在這種錯誤認識的還不少。
為什么不能通過氣霧劑是否有霧來判斷還有沒有藥物呢?
我們常用的控制慢阻肺、哮喘的氣霧劑,是壓力定量氣霧裝置,它將吸入藥物與拋射劑共同裝封于耐壓容器中,使用時借助拋射劑的壓力,將藥物呈霧狀物噴出,經口吸入沉積于肺部。
撳壓閥門可定量釋放活性物質,藥物分散成微粒或霧滴,經呼吸道吸入發揮局部或全身治療作用。簡單來說,每按壓一次,噴出的“霧氣”中,除了藥物,還有拋射劑。
臨床上常用的輔舒酮、普米克(布地奈德氣霧劑)、萬托林(硫酸沙丁胺醇氣霧劑)等都屬于這一類的藥物。無論是哪一種,如果超過規定使用次數后,按壓藥瓶所釋放出來的氣霧就沒有藥物而只有拋射劑了。如果這時候您認為“還能噴出霧來就還有藥”,那就太天真了。
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藥物使用的起始時間、用藥次數,避免無效吸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