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冬
前不久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托尼·塞奇教授團隊發布了一份題為《理解中共的韌性》民意調查報告,其得出“中國公民對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滿意度總體上明顯上升”的結論,引起了世界廣泛關注。
筆者與這個團隊比較熟悉,深知完成這項2003年啟動、耗時13年具有全國樣本的跟蹤民意調查,是一個巨大工程。而在中美關系緊張,美方輿論大肆抹黑中國的當下,敢于公開發布這樣一個對中共具有正面評價的報告,足以表明研究者對研究方法、過程和結果的自信。這也說明,科學的方法有利于破除思維定式,認清政治運行的本質。
這個發現可以與美國公關公司愛德曼前一段時間發表的各國信任度調查結果比照著看。后者調查發現,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信任度達95%,較今年1月新冠疫情暴發初期上升5個百分點,在受訪國家中排名第一。美國民眾雖然對本國政府信任度較1月時上升9個百分點,但仍只有48%,在受訪國中列倒數第二。顯然,中國民眾對政府有很高的信任度,不是政治宣傳,而是客觀現實。
首先,這些調查發現,有助于破除社會上流行的將政治信任與政治價值混為一談的認識,即認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主要來自政治參與和政治價值認同,忽視治理績效對于民眾態度的決定性影響。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治理績效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民眾是否能從政治過程中獲得期待的利益,滿足自我的需求。
其次,這些調查發現有助于更全面地認識治理績效的作用。治理績效包括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民生保障等諸多內容,是一個國家治理體系運行的結果,治理能力的體現。曾經有一段時期,中國政府合法性維持的原因被歸結為“經濟增長績效”,其隱含的假定則是一旦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難以持續,中國政府的合法性就會受到嚴重削弱。塞奇團隊的調查結果,實際上推翻了這種質疑。一方面中國政府并沒有簡單地依靠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從2003年到2016年,中國確定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戰略,以及開展的民生建設、社會治理、打擊腐敗等各領域的治理改進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大大提升了廣大民眾對各級政府的滿意度。這種治理的綜合績效,就是中國制度的韌性所在。
再次,這些調查發現,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民眾滿意度的組成。幾千年前管仲曾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民眾對于政府滿意度具有層次性。任何一國的政府不能想當然地按照某種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念來想象民眾的需求,必須通過提升治理水平,來不斷回應,乃至引導民眾的需求升級。例如,塞奇團隊的調研發現,受訪者對中國鄉鎮政府的滿意度從2003年的43.6%躍升至2016年的70.2%。越來越多中國公民認為地方官員“善良、有文化且有效率”。
因此,在這個急劇變動、不確定性增多的時代,對于各國政府來說,要真正地提升并保持民眾的政治信任,就要從解決具體的治理問題入手,不斷增強民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滿足民眾的預期。▲
(作者是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