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標
面對疫情,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家庭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如果資產配置不當,哪怕擁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應對突發風險的沖擊,打造一個可以抵御風險的財富堡壘刻不容緩。
新冠疫情的暴發,不僅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也改變了我們對財富的看法。
以往,我們總認為理財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財富愿望,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發現,這樣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確。
通常,我們的生活是這樣的,每天去上班,無論是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己當老板,每個月都會有一定的收入。在支付了各項開支后,我們還會有一定的結余。這時候,我們就會想手里的錢該怎么打理,是進行投資賺更多的錢?還是用來消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就是這樣一天又一天地過去了。
然而疫情出現了,很多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餐館關門了,廚師和服務員失去了收入;健身房停業了,健身教練只能在網上指導學員云健身,而自己的房租還需要付,錢還不知道在哪里;碼農居家辦公了,為了和公司共同渡過難關,不得不接受減薪,房貸的負擔頓時增加了;公司的老板更是犯難,收入沒有了,房租和員工的工資還要照付,孩子的教育金也受到了影響……
更加不幸的是,有些人還染上了新冠肺炎,甚至失去了生命。比如年輕的醫生李文亮,是最早知道疫情的醫生,也是最早發出疫情警報的人之一,但他也沒能躲過病毒的侵襲,最終不治身亡,留給家人無盡的悲傷。所幸他是一名醫生,能夠獲得保險公司設立的“醫護人員抗疫險”的賠償,也被相關部門認定為因公殉職,家人可以獲得工傷死亡賠償金。在經濟上,李文亮的家人得到了一定的補償,不太會陷入財務危機,但其他家庭就可能完全不同了。截至3月25日,全國因為新冠肺炎去世的人為3293人,其中有不少就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雖然治療的費用由國家承擔了,但他們的離去勢必會給家庭的財務狀況造成巨大的影響。
面對疫情,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家庭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如果資產配置不當,哪怕擁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應對突發風險的沖擊,打造一個可以抵御風險的財富堡壘刻不容緩。
該如何構建財富堡壘呢?我覺得財富堡壘應該包含4個層次,分別是應急準備金、保險、固定收益產品和權益類產品,下面我來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詳細的產品選擇請見后面的文章。
第一層堡壘:應急準備金
平時,大家并不太重視應急準備金,總是認為手頭的錢夠花就行了。這個月的錢花完了,下個月還會有收入進來,不愁沒錢花。錢多了怎么打理,就去投資,買股票、買基金、買銀行理財產品、買房產,完全沒想到會陷入要用錢卻拿不出錢的窘境。
疫情暴發的時候,恰逢春節,雖然國家承諾免費治療新冠肺炎,但在武漢地區很多人因為無法確診而需要自己掏錢治病,光是購買免疫球蛋白就要花不少錢。而這個時候,股市已經停止了交易,想從股市里拿出錢來已經不可能了。通過出售房產獲得資金就更難,因為在疫情面前,根本就找不到買家。如果沒有足夠的應急準備金,這日子就會很難過。
還有很多的餐飲企業,本準備趁著春節期間多做點生意,也備足了各種食材。可疫情暴發,客戶紛紛退掉了年夜飯,收入沒有了,現金沒有了,只有一堆食材,企業遇到了巨大的經營壓力。很多企業的現金儲備不到3個月,如果3個月疫情不結束,企業在耗盡現金后,只好關門。
企業可以關門,可個人不行,我們還需要繼續生活下去。因此,我們必須準備充足的應急準備金,才能抵御突發風險的沖擊。
要準備應急準備金,我們先要估算一下自己每月的支出有多少,有了月支出金額,我們就可以算出需要準備多少應急準備金。理財教科書上說,一個人需要準備3~6個月的支出,作為應急準備金。我個人覺得3個月可能有點少,像這次的疫情,國內的措施已經相當得力,2個月就控制住了,但距離生活恢復常態還需要一段時間,如果你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手里的現金快要耗盡了,你是不是會感到緊張?儲備6個月的資金也不算多,畢竟很多人每個月需要支付房租或房貸,如果在失去收入的同時,再有額外的大額支出,如醫療費等,資金就會捉襟見肘。最好的方法是留出一年的現金儲備,這樣在面對各種突發風險時,都能相對從容地去面對了。
第二層堡壘:保險
保險對于風險的抵御作用毋庸置疑,但并不等于說買了保險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前幾年,萬能險熱銷,不少人沖著收益高就大手筆購買,然而這類保險的保障作用并不強,真遇到風險想獲得理賠的時候,才發現保額和繳納的保費差不多,根本起不到風險補償的作用。還有的人為子女購買了養老險,要等到孩子60?歲以后才能領養老金,而自己的養老金還不一定夠,這樣買保險似乎也不是太合適。
保險界有一個“雙十原則”,非常流行,說的是要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來買保險,保額要達到收入的10倍??傻搅吮kU代理人那里,他們更多地會強調前半句,就是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來買保險,買的保險也主要是相對較貴的保險。比如說重疾險,返還型和消費型的價格差很多,保險代理人更傾向于推薦返還型重疾險。從國內保險公司的理賠數據上看,重疾險的平均賠付金額還不到10?萬元,保額明顯偏低。
對于普通人而言,投保時最需要看重的是保額,而不是保費是否返還,投資收益率有多高,因為你需要抵御的是風險,而不是通過保險賺多少錢。像意外險、定期壽險、消費型健康險和消費型重疾險等,都屬于保費較低、保額較高的產品,是我們抵御風險的首選產品。
第三層堡壘:固定收益產品
在準備了充足的應急準備金和購買了足額的保險后,我們還需要儲備一定金額的固定收益產品。和應急準備金相比,固定收益產品的流動性要相對差一些,但收益率卻要高出不少。固定收益產品主要包括銀行儲蓄、國債、銀行理財產品和債券基金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安全性較高,出現虧損的概率比較低,收益比較穩定。如銀行推出的3年期大額存單,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單利在4.15%左右)。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少,預期收益率大多略低于4%,少數名義收益率高的產品存在期限短、等待期長和額度少的問題。國債的安全性是最高的,利率也要低于銀行存款。今年第一期憑證式國債因疫情暫緩發行了,我們也無法知道具體的票面利率是多少,可供參考的是新發行的30年期附息國債,票面利率為3.39%。債券基金的風險相對較高,但流動性也更好,過去幾年純債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混合債基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但也可能會出現較大的虧損。
固定收益產品是應急準備金的預備隊,一旦應急準備金消耗過多,就需要通過變現部分固定收益產品來補充。因此,我們在追求收益穩定性的同時,一定要兼顧資產的流動性。
第四層堡壘:權益類產品
權益類產品主要是股票、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等產品,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是風險較高,可能出現較大的虧損,但長期投資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率。之所以要冒著較高的風險,去投資權益類產品,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會在未來遇到無法預知的風險,如果沒有長線的資金儲備,就很難抵御這些風險。
對于個人或家庭而言,直接投資股票既費時間和精力,又不一定能在波動巨大的市場中賺到錢,不如通過投資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跟著機構投資者去賺錢。從2019年的情況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超過了40%,遠遠高于個人投資者的收益率,這也是為什么今年頻頻有爆款基金面世的原因。
和房產相比,權益類產品的流動性要高得多,而未來的收益率也多半會跑贏房價的漲幅,因此,增加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