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田
揚州剪紙以“秀靈雅”著稱,是中國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
這是一把50多歲的剪刀。77歲的張秀芳是揚州剪紙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她眼中,剪刀刀刃的每個部位都有各自的使命:刀口適合剪大輪廓,刀尖能剪短線條,刀刃后鋒可以剪長線條,中鋒適合破剪、穿插剪……她自小執剪,鋒破紙間,剪出了花鳥魚蟲、龍鳳云鶴,還有揚州的山水園林、春華秋實。
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工藝之一,距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是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剪紙有多個派別,江浙派極具江南水鄉特色,以“秀靈雅”著稱的揚州剪紙更是其中典型。
對揚州的剪紙藝人來說,剪紙是“用刀味、紙感講述民間的花樣年華”?!盎幽耆A”有兩重含義。首先,揚州位于江淮平原南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孕育了許多嬌艷欲滴的花,比如海棠、茶花,還有那朵著名的、引得隋煬帝流連的瓊花。就連揚州市歌也和花有關,是一曲《茉莉花》?;ǘ涞囊庀蟪3霈F在揚州剪紙中?!盎幽耆A”的第二重含義指揚州剪紙濃縮了民間技藝的發展歷程,無數剪紙藝人為此付出了美好的年華。
不僅揚州,江南各處都有剪紙傳統,圖為2020年江蘇如皋的小學生正在學習剪紙。
用一把普通剪刀,手藝人剪出了各種樣式(左上圖)。2018年,俄羅斯、英國等國的友人在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體驗剪紙,剪出“喜”字(左下圖)。張秀芳(右)正在教授剪紙技藝(右圖)。
早在紙產生之前,人們就在金箔、皮革、絹帛、樹葉上剪刻紋樣。到了南北朝,剪紙技藝已相當成熟。唐宋時期,造紙業興盛,揚州有許多大型造紙作坊,促進了剪紙的發展。清代,隨著江淮鹽業的發展,市民生活水民提高,繡花遍布被服枕套、鏡袱香囊、絹帕筆袋,而這些繡品花樣大多以揚州剪紙為底樣。
這種剪紙“打底”的手藝一直保留到上世紀40年代。張秀芳記得,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祖母天天坐床邊剪花樣,有“蝙蝠抱壽桃”“喜鵲立梅梢”,然后貼到布樣上,賣給繡娘,掙點零錢。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注重民間工藝,揚州成立了漆器生產合作社,13歲的張秀芳跟隨叔父張永壽進廠。張永壽是揚州張氏剪紙第五代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創作者的國家級稱號,張永壽是首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之一。1959年12月6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他的剪紙作品,是收割機、車式噴霧器等農器,剪法利落、題材罕見,技藝高超。
小秀芳進廠第一天,張永壽遞給她梅花紋樣讓她隨便剪。她懵懵懂懂,手掌尚小,拿剪刀不利索,按張永壽的口訣“圓如秋月方如磚,缺如鋸齒線如須”,開始剪圓、方……
小秀芳酷愛菊花,但她發現要用紙展現菊花層層疊疊的飽滿姿態很難,便向張永壽請教。張永壽告訴她:“試試陰陽剪。”陽剪就是剪去輪廓線以外的部分,保留原稿的輪廓。陰剪則是把自身圖案剪掉,通過白紙反襯出圖案。剪菊花要陰陽結合:陰剪勾勒葉片的筋脈,葉子顯得厚重,陽剪則讓花瓣格外婀娜。張秀芳終于剪出了滿意的菊花。
張永壽去世后,張秀芳繼承衣缽,成為張氏剪紙的第六代傳人之一,退休后仍在剪紙,還創新題材——她想用瓊花、海棠等剪出揚州的樣子。她常在樹下坐幾個小時,觀察花草生長時的姿態 ,久而久之,一眼就能看出每種花的花期。最終,她剪出了《煙花三月》,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和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中國剪紙博物館在揚州落成時,專門設立了工作室,邀請張秀芳等人坐鎮,授徒創作。盡管年歲已高,只要開始剪紙,張秀芳的背一定挺得筆直。60多年前,她剛進廠不久,坐在凳上剪紙時,一位老師傅突然拍她后背,嚴厲地說:“怎么坐沒坐相?腰背要挺直,屁股只能挨著板凳邊!”這個規矩從此刻進張秀芳身體里?!凹艏垥r的姿勢代表了剪紙藝人的精氣神。有了精氣神,剪出來的紙才有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