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攝影史上,產生了一些展現瞬間的理念。包括攝影師們記錄客觀世界瞬間影像的精神、安德烈·柯特茲的“絲毫不差的瞬間”、布勒松的“決定性瞬間”和弗蘭克的“非決定性瞬間”,作為新聞工作者,學習和借鑒他們的觀念,對拍攝新聞圖片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記錄客觀世界;“絲毫不差的瞬間”;“決定性瞬間”;“非決定性瞬間”
【作者簡介】苗得雨,綏化日報攝影部副主任。
新聞圖片是利用照相機等攝影器材對新聞事實所拍攝的瞬間影像,具有時間性。而這個瞬間如何來表現,往往取決于拍攝者個人的想法和觀念。在攝影史上,產生許多杰出的攝影師,也產生了一些展現瞬間的理念。筆者認為,作為新聞工作者,學習和借鑒他們的觀念,對拍攝新聞圖片有一定幫助。
一、用熱情記錄客觀世界的瞬間
攝影自1839年誕生以后,攝影師們用極大的熱情來記錄客觀世界,例如塔爾博特的《自然的畫筆》、麥布里奇對奔跑的馬的拍攝、自然主義攝影實踐、湯姆森的旅行攝影、納達爾與卡梅倫夫人的肖像攝影等等。這里要說的是法國攝影師歐仁·阿杰,1900年前后對巴黎建筑和街頭的拍攝,被譽為“對一座城市最為生動的實錄”。阿杰使用的是一臺老掉牙的相機,孜孜不倦地拍攝,因為受到器材的限制,為避開人群,總是選擇清晨開始拍攝,包括很多系列作品,有建筑、商店、古跡、雕像、公園等,而以后許多建筑在城區改造中逐漸消失,阿杰去世后,這些照片和底片被阿博特保存,成為珍貴的資料。
阿杰和其他一些早期攝影師,執著地追求美與真、發現人們眼中忽略與不為人知、或者即將消失的世界,他們的攝影實踐和記錄客觀世界的精神,仍然是今天的新聞攝影者的榜樣,因為記錄是新聞攝影的一個重要功能,新聞事件每天都在發生,有的正在進行中、有的即將結束、有的則剛剛開始,需要新聞業者們投入熱情去發現和記錄。
曾獲得范長江新聞獎、中國攝影金像獎、全國十佳新聞攝影記者“金眼獎”等榮譽的法制日報社攝影部主任居楊,就是用熱情去記錄的一位。她從1995年擔任法制日報攝影記者以來,不畏艱險從事法制新聞的采訪拍攝工作,并參加過許多國家重大活動的報道。從1997年至2004年追蹤拍攝被吸毒母親遺棄的孩子“丟丟”的故事,從2002年至2006年多次深入世界著名罌粟產區“金三角”采訪,拍攝有《丟丟的故事》《金三角禁種罌粟紀實》等專題攝影作品,這些作品都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
二、抓取“絲毫不差的瞬間”
在攝影史的早期,由于攝影器材曝光時間較長,不利于拍攝動態影像,靜態的拍攝對象居多。19世紀中后期,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得曝光時間縮短,才真正迎來瞬間攝影的時代,到1925年萊卡相機問世,更是為瞬時攝影提供極大便利,安德烈·柯特茲便是較早使用這種小型相機的攝影師。
安德烈·柯特茲出生于匈牙利,在其長達70年的攝影生涯中,許多作品都充分印證了他的觀點“絲毫不差的時刻”。有人分析柯特茲的攝影技巧:柯特茲耐心地等待照片所有元素聚集時,在這“絲毫不差的瞬間”按下快門……。筆者的理解是,一幅照片的內容由多個線組成,例如時間線、地點線、人物、色彩、光影、構圖和結構、美感和思想性等,當這些線相交于一點時,才是最佳時刻,在那個絲毫不差的瞬間按下快門。
安德烈·柯特茲的觀念和作品對新聞攝影有重大啟示作用,新聞圖片需要交代時間與地點、背景與氣氛,需要反映主題、人物的表情和形態、故事性,以及畫面的內容和結構、光線、視覺語言的運用等,除了這些,拍攝的對象往往是動態的和不斷變化的,所以新聞攝影者需要具備科特茲那樣的能力,在諸多新聞要素和拍攝內容運動變化聚焦一點時,抓取那個剛剛好的瞬間,在雜亂的事物中,構建完美的、有聯系和有故事的、有詩意的影像世界。例如,2020年5月1日《人民日報》第二版發表的圖片《車水馬龍》,遠處的大橋在晨光中若隱若現,近處的大橋清晰可見,更重要的是畫面中部軌道交通車與公交汽車匯聚到圖片中軸線附近時按下的快門,照片有層次感、雜而有序,賦有詩意和美感。
三、把握“決定性瞬間”
安德烈·柯特茲對以后的許多攝影師產生過影響,其中就包括有著“決定性瞬間”之稱的法國人卡蒂埃·布勒松。這個稱呼的來源是他在1952年出版的攝影集《決定性瞬間》,“決定性瞬間”一詞因此隨著他的照片走向世界。卡蒂埃·布勒松的解釋是:“對我來說,攝影這種在幾分之一秒內發生的事,是對某一事件中互為表里的兩個部分同時辨識的過程:事件本身具有內在的意義,外在方面,又透過影像形式的精確組織,把意義確當地表現出來。”顧錚所著《世界攝影史》中又進一步解釋:“他著力用攝影將事物的形式與內容、時間與空間這幾個不同方面同時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
在媒體刊發的新聞圖片,有時需要表達主題,需要具有較高的美學標準,這個瞬間理論則可以是新聞攝影者的主要選擇,利用人物和光線等來表達主題,通過抓拍手段,在極短暫的瞬間中,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精髓,再加上強有力的視覺構圖,提升圖片的美感。例如2020年5月11日《人民日報》第四版的新聞圖片《收獲扶貧蝦》,拍攝的是稻蝦養殖基地內,農民正在將捕撈的小龍蝦拖運上岸的場面,藍色水面和黃色岸上顏色分明,分界線恰好處在圖片的對角線上,兩名農民和拖運的小龍蝦也在分界線附近,這個瞬間的抓拍,不但表達了主題,且構圖嚴謹,畫面美觀。
另外,與布勒松“決定性瞬間”截然相反的是美國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的攝影,1955年,瑞士出生的弗蘭克開始了為期約兩年的全美攝影旅行。之后他從所拍攝的照片中選擇83張編成攝影集《美國人》,這個攝影集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一反以往的攝影表現準則,對焦不實、構圖失衡、顆粒粗糙的照片創造了紀實攝影的新風格,改變了現代攝影的審美取向,被稱為“非決定性瞬間”。筆者的理解為弗蘭克的攝影呈現的是事物不經意的一瞬間,加上廣角鏡頭的運用和不完整構圖,增強了現場感和貼近感。新聞攝影追求的是真實性和客觀性,需要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增加貼近性和現場感,有時候需要展示新聞事件和人物的細節、片段,弗蘭克的攝影給我們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顧錚,世界攝影史(修訂版)[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英】伊安·杰夫里,曉征,筱果,譯.攝影簡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2年12月北京第1版.
[3]林路,攝影思想史(修訂版)[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4]林路,西方攝影流派與大師作品[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5][美]內奧米·羅森布拉姆,包甦,田彩霞,吳曉凌,譯.世界攝影史[M].中國攝影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6]王景堂等,譯,美國icp攝影百科全書[M].長春:中國攝影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
[7][英]魯埃爾·戈爾登.柴田,譯,攝影大師:我們時代的經典攝影藝術家[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