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凌暢 林恬
摘要:唐長樂公主墓墓道東西壁上,各繪制了一幅《云中車馬圖》。關于圖中出現的圖像有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考證,但大多認為其所體現的是佛教或佛道結合題材的場景。但從壁畫細節及更全面背景中去分析,《云中車馬圖》表現的是道教升仙題材,畫中人物的冠、服飾都進一步證明了其與道教間的聯系。
關鍵詞:云中車馬圖;長樂公主墓;道教;唐墓壁畫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2-0029-01
1986年,陜西禮泉縣煙霞鄉陵光村發掘了長樂公主墓。長樂公主李麗質是唐太宗的嫡長公主,貞觀七年嫁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貞觀十七年逝,陪葬昭陵。該墓為長斜坡墓道單室磚墓,墓道東西壁南端繪青龍白虎圖,后接《云中車馬圖》及儀衛圖,南向。青龍白虎圖及東壁車馬圖殘損嚴重,其余部分基本完好。
西壁圖中二馬駕無輪車,一人牽馬,右側兩人回望低箱中的人,據發掘簡報描述,老者頭戴蓮花冠,與《歷代帝王圖>中陳后主所戴的大致相同。學者武仙竹認為蓮花冠者是佛教法師,畫而中佛道人物結合。但道教法服中也常借蓮花置于冠上,現存唐代道教造像中可見戴蓮花冠老者形象。壁畫其余四人皆為束發,唐男子戴幞頭,或進賢冠等,束發者為道士,著交衽闊袖長衫,“‘長裙大袖是道教法服……‘衣裙大袖寓有包藏乾坤、隔斷凡塵之意。”其服飾與初唐男子裝束明顯不同,束發者道士身份進一步證明云車圖與道教間的聯系。老者左側人物而目清秀,皮膚白皙,更像是女子,很可能是墓主人長樂公主。唐社會開放,女子著胡服、男裝之風日益盛行。
《舊唐書·輿服志》:“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儀仗在青龍白虎引導下,向墓道口行進的形式始丁北朝。“固定成套的四神被拆解,只在墓道東西兩壁畫青龍、白虎……突兀地出現在墓道的最前端,是要強調其引導拱衛墓主靈魂升仙的作用。”四神在道教文化中,具有護法和引導作用,在墓道口繪青龍白虎體現出了墓主人在其護送下得道升仙的道教因素。
唐墓壁畫繪制大多有粉本,各地出土的唐墓壁畫可見粉本流傳的廣泛性。云車圖與顧愷之《洛神賦圖》中洛神乘云車構圖相似,《洛神賦圖》車上是洛神和一女子,兩怪獸隨行,而云車圖中除老者頭戴蓮花冠,其他皆束發。
從車形制看,洛神乘六龍駕車,云車圖是二馬駕車,有學者認為這源丁神人騎二龍傳說,有寓馬為龍之意,但《舊唐書·輿服志>載:外名婦、公主、王妃乘厭翟車,駕二馬。”可見二馬拉車符合唐代公主出行制度。車后有插旗,洛神車九旒旗,無圖案,云車圖車尾插七旒黻字旗。“黻”原為皇帝冕服上的十二文章之一,弓字相背,繪制在旒上為貴族專用,置于靈堂待葬日以其為引導。
《晉書·輿服志》載:斜注旂旗于車之左,又加棨戟于車之右……棨戟韜以黼繡,上為亞字……”輅在箱后插兩旗,大為旂,小為棨戟,旂數多少與乘者身份有關。“天子十二旂,王公九旂……圖中旂皆施九旂,與宓妃、東王公及曹植的身份正合。”這種制度在唐被沿襲,懿德太子墓壁畫中輅車可見。
有學者認為車旁魚形怪獸是佛教中摩羯在護送車馬前往西方世界,但很多圖像中龍虎造型都極相似。洛神乘車是據曹植《洛神賦》中“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所繪,可知怪獸是鯨、鯢。
《山海經》載:叉東北二百里,日龍侯之山……其中多人魚,其狀如締魚氣四足。”懿行案:“人魚即鯢魚。”文獻中鯢與四足怪獸造型相符,右邊怪獸應為鯨。《洛神賦圖》中洛神車無車輪,而曹植所乘車有輪,車輪的有無可能是用以區分神車與世俗車。
從畫面人物、車制等綜合分析,蓮花冠老者應是老子或道教神仙,其身邊應為墓主人。從時代背景看,同時期墓中并未發現云中車馬圖,可見長樂公主的特殊性,整幅壁畫應更多受道教思想影響,以《洛神賦圖》為粉本,表現希望公主在道教神仙引導下升仙的思想。虎首魚身怪獸并非佛教的摩羯,而是由于以《洛神賦圖》為粉本所繪制的鯨,因而多數學者因所謂摩羯的出現,將戴冠老者定為佛教法師,從而認為該圖屬佛教題材的觀點不太合理。
參考文獻:
[1]陳志謙.唐昭陵長樂公主墓[J].文博,1988(03).
[2]武仙竹.唐初“云中車馬圖”淺議[J].四川文物,1995(04).
[3]耿紀朋.道”的視覺時空——中國道教美術發展研究[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
[4]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畫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5](后晉)劉昫.舊唐書·輿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唐)房玄齡.晉書·輿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孫機.中國古輿服論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沈海波校點.山海經[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熊凌暢(1996-),女,湖南常德人,四川美術學院,大學本科,藝術理論專業,研究方向:藝術史:林恬(1995-),女,福建福州人,四川美術學院,大學本科,美術學專業,研究方向:美術歷史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