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錕
摘要:宋詞,顧名思義,是我國宋代盛行的一種文學載體,句子有長有短十分便于歌唱,故而又被人稱為長短歌或曲子詞,它始于南梁,盛行于宋代,具有非常鮮明的音樂特征。本文從詞文學的發展史入手,針對其詞調的音樂特征進行分析,力求對古調與古典詩詞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關鍵詞:宋詞;詞調;音樂特征;審美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4. 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2-0009-01
一、詞的音樂特征發展
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代《碧雞漫志》中一卷說到:“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曲調初期只流傳在隋代民間,后經唐朝詩人引入到詩詞中,最后由宋代文人精心編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具有音樂特征的詞調奇葩。仔細追溯其源頭,隋唐之際是以“燕樂”作為音樂歌唱的,后又融入西域音樂成為“胡部”,而這兩種曲調的來源,恰巧奠定了宋詞的文學特征和音樂特殊,使其在演唱和流傳的過程加固了這一特有的文學特征,亦或許是古代文藝的發展以某種形式找到了契合點,從而實現了精神契合,使詞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特定的文化氛圍,最后得以發展并且盛行一時。
唐詩與宋詞在我國古代大放異彩,詞雖然在隋代就在民間流傳,但并未得到過多的關注,即使在唐代興起時也未能和唐朝的詩相抗衡,直至宋代后以嶄新的形式出現在詩壇,并發展成一代盛行之勢。而宋詞的前身是長短歌,長短歌是以民間的大眾藝術形式出現的,它由民間過渡到文人手里,成為以言閨情、賞歌舞的曲樂,后受到統治者的賞識,使其廣為流傳、風靡一時。因此長短歌也是宋代代表文學之一,詞的興起向世人宣告了中國古典音樂的到來。
宋詞調的創作并非先進行詩詞的創作再譜以樂曲。而是先根據民間流傳的曲調進行“填詞”,這也是宋詞音調創作的一個特點,也可以說這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一個特點。詞是在兩宋朝代的弱勢地位環境中得以演變、繁榮、昌盛的,經過了發展、成熟及退變的歷程。宋詞特殊的音樂曲調,雖然沒能使抒情達到極致,也沒能達到“盡言詩之所能言”,但是以其特殊的藝術性,造就了宋代的文言藝術家們,使他們得以盡展其才能,使得宋詞成為一代文學代表。但是宋代后詞雖還在,卻已經是尾聲余韻。
二、宋詞的背景文化
我國《詩經》以雅為音樂形式,至《樂府詩》以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進行配樂,后經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舞樂融入商樂成為新《宴月》“即后起的《燕樂》”成為宋代的標志性詞曲旋律,新燕樂作為宋詞詞調的源頭,是當時最鮮明的且具有音樂特征的文學,后經宋代樂師整理實現了舞臺的實踐,唐朝文人在詩歌創作方而成就了之后宋代詞調文學的盛興。在宋詞的詞調歌賦上不難看出,宋詞曲調較燕樂米說,五、七言相對更加靈活,因而早就了宋詞詞調的產生。但是如果深究背景,宋詞這種“以音樂為歸依的文體形式只能發生在音樂特定因素的時代,并可以得到發展和傳頌。如果音樂不存在了,這種依附音樂而生的曲調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現代詞學研究對詞出燕樂提出質疑,隋唐時期的宴饗之樂主體來自于我國中亞地區和西域的樂曲的融合產生的新聲,詞的根本則在丁燕樂的五音二十八調,唐代的坐部伎、教坊樂才是詞調起源的基本歸屬,詞與詩同在燕樂背景下產生,而詞之所以可以獨立存在是由丁新秒曲的流行,使得宋代文人以詞填曲的方法得以成立。然而使得宋詞文學發展走到高峰的因素有很多,據錢鐘書先生的《宋詞選注》中序言中有一觀點,唐代文人在詩歌領域的成就是宋代文人無法逾越的。這一論斷基本符合宋詞盛興的客觀事實,也許正是唐代文人在詩歌的創作取得的成就,造就了宋代絢麗多姿的詞曲文學。
宋詞大多采取“曲拍為句”的形式,拍板在唐宋宮樂中作為常用節奏樂器,是處于舞樂核心地位的樂器,是當代樂師用以引領樂曲演奏的主導樂器。我國古代樂曲具有一拍一句、曲拍為句的模式,使得宋代詞句常有減字、偷聲、攤破等手法的運用。
三、宋詞調的音、意和諧的特征
詞調音樂傳唱至今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其重要原因就是歌者非常注重腔調的運用。宋代文學作者在創作的時候非常注重詞與譜字之間的適宜,白石道人歌曲”中力求一字一音,在每個字旁標明不同音高,以致其演唱風格傳唱至今,令人叫絕。當人們逐漸對宋詞的認知得以統一后,詞學的審美元素才成為宋代文人的焦點,使得宋詞的音樂特征以直觀的形式得以應用。總之,宋詞的音樂特征主要表現在:宋詞創作的新詞符合時代特定的音樂規律,并且與樂曲之間高度一致,使之得以發展、流傳。在對宋詞的總體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聲詩”和“曲子詞”都被歸納到燕樂的曲樂范疇中,但是宋詞詞調中表現的音律個更為明顯,所以其創作難度更大。宋代文人在創作作品時,將主題的意愿與樂曲的格律化相配合,使得創作過程往往不亞T唐詩的創作歷程。隨著古代樂、曲、調的不斷發展,宋詞在人前逐漸形成了穩定的詞調。
宋詞詞調可以說是中華藝術曲調傳承中的經典,具有藝術歌曲的特征同時具有獨特的藝術造詣。宋詞其特有的文學特點,是古代音樂文學的精髓,同時也是中華曲調文學的典范。宋詞的文化的孕育,是留給現代藝術的巨大精神寶庫。
參考文獻:
[1]張玉奇.詞曲文字譜與音樂譜關系再論[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3(01).
[2]謝驥權.隱逸風尚格物致和——論宋代漆器的文人化[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