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近幾年,興全基金在市場可謂人氣爆棚,爆款基金、日光基不斷。從2018年初創出327億元銷量的興全合宜,再到2019年10月單日便賣出近500億元的興全合泰,興全出品,必出爆品。但是近期興全發行的全新基金——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以下簡稱“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混合”)卻被冷遇,這又是為何?
上周,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混合基金發布成立公告顯示,基金首募獲7.21萬戶投資者認購,首募規模約28.70億份。其中,基金公司內部員工認購144萬份,公司高管及投研部門負責人認購10-50萬份。要是放到其它基金身上,這樣的結果也說得過去,但是放在金字招牌興全身上,與旗下其它爆款相比,此次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混合著實遇了冷。
首先,基金原定限額發行50億元,最終實際不到原定募集規模上限的60%;其次,作為國內主動管理能力靠前的機構之一,興全以往屢出“爆款”,一日售罄更是常見,但這次發行則將原定的9天募集期全部用完;最后,約28.70億的發行規模,無論是和近期發行、成立的其他權益基金比,還是和歷史上其他滬港深基金比,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混合都表現一般。
港股通試點自2014年啟動,2015年起就有多只滬港深基金率先成立,而興全旗下首只產品卻是等了五年才發行。作為興全旗下首只滬港深基金,公司對此寄予厚望。興全基金表示,公司始終堅持自己的節奏,在對港股市場和港股通機制進行多年的深入觀察和研究探索之后,待時機成熟才謹慎做出發行滬港深基金的決定。
事實上,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混合早在發行前二三個月就開始造勢,外界也普遍預期該基金很有可能再現“日光基”的盛況。
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混合在發行公告中強調,募集期內任何一日(T日,含首日),若T日日終本基金的有效認購申請全部確認后達到或超過50億元人民幣,本基金將于T+1日提前結束募集,自T+1日起(含)不再接受認購申請。募集期內,本基金募集規模上限為50億元人民幣(不包括募集期利息,下同),并將采用末日比例確認的方式實現募集規模的有效控制。
然而,隨著5月15日認購截止日的到來,不僅盛況沒有出現,連規模也不到上限的六成,不僅外界頗為意外,興全基金內部估計也頗為吃驚。
分析起基金未能大賣的原因,基金經理自然成為關注的第一個因素。資料顯示,該基金擬任基金經理為林翠萍,她是興全去年5月份從中海基金挖來的一位“老將”,該基金也是興全為其量身打造的首只產品。
林翠萍在加盟興全前,已有14年海外市場投資經驗,其在中海基金管理過2只滬港深基金,2016年4月擔任中海滬港深價值混合的基金經理,2018年3月開始擔任中海滬港深多策略靈活配置混合的基金經理,2019年5月從中海離職,同月就到興證全球。其中中海滬港深價值優選在其任職期內實現近40%收益,同類排名位列19/217位。
中海滬港深多策略靈活任職周期太短,我們重點看中海滬港深價值優選,該基金2017年度漲幅44.33%,在48只名稱帶有“滬港深”的基金中排第七;2018年度漲幅-18.72%,在78只名稱帶有“滬港深”的基金中排第四十七。2018年港股行情并不好,恒生指數跌13.70%,同類的78只基金中,寶盈醫療健康滬港深股票、嘉實滬港深精選股票跌幅超過30%,中海滬港深價值優選-18.72%的跌幅,相對而言不大。能夠取得這樣的業績,說明林翠萍在海外投資上的能力不一般。
林翠萍在中海管理的這兩只產品,管理期間前十大重倉股一直是港股,讓她管理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混合,無論是投資經歷,還是能力,都對口。
這次興全滬港深兩年混合的發行,主渠道不再是招商銀行,而是建設銀行,有人據此認為是建行的鍋,但幾乎同期發行的鵬華成長價值,主渠道也是建設銀行,而后者首募規模達59.84億份。也有人認為,基金“兩年持有期”的規定將很多想買的基民嚇跑了。
對此,公司此前曾專門解釋稱,設定兩年的最短持有期,是為了用時間換空間,抗住短期波動,實現長期回報。
實際上,基金設置持有期,并不會對真正的“爆款”造成實質影響。比如,去年年底由謝治宇掛名的興全社會價值三年持有和今年由趙楓管理的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均是一日售罄,且認購規模遠超募集規模上限。
既然上面這些都不是根本因素,那么影響新基金發行的原因還有啥?
答案恐怕還是港股總體低迷導致。在興全滬港深基金發行之前,基金名稱中帶有“滬港深”字眼的主動偏股基金最后一次發行成立還是在將近1年前的6月27日,而這個時間也是香港暴亂爆發的時間。港股最近兩年一直表現較弱,導致重倉港股的滬港深基金未能給投資者帶來較好的財富效應,這或許才是興全旗下首只滬港深基金未能獲得足夠多關注的主要因素。
近期,京東、網易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讓香港市場關注度上升,加上恒生指數目前整體市盈率僅有9.30倍,整體市凈率0.88倍,投資者不妨逆向思考一下,港股是否醞釀著大機會呢?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