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趨勢明顯,各類文藝演出團體百花競艷,人們希望有更多格調高雅、精彩出眾的演出節目,各類文藝演出團體特別是基層文藝院團必須抓住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筆者認為,加快培養復合型演出監督,對推動基層國有文藝院團文化服務活動提質增效,增強整個文藝團體的市場競爭實力和保持自身長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基層國;文藝院團;演出監督;分析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2-0247-02
一、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缺少演出監督人才的影響
演出監督是支配和處理舞臺一切藝術事務的指揮者。一部精彩的文藝作品、一臺成功的文藝演出,乃至一支出色的文藝團隊,演出監督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演出監督充當整個演出團體的指揮棒作用,在每場演出中,擔當演出監督這一職務的人員通過對舞臺和臺后秩序的有效管理把握,達到保證整場演出的藝術完整性,假如演出監督人才不足,對舞臺演出效果的影響極大。
(一)影響作品編排的質量
演出監督需要根據導演的意圖編制好排練計劃并指導編排過程中各部門協同工作的進展,對發現的問題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協調解決。演出監督除對呈現舞臺的藝術節目從排練到演出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督外,還需從導演者和表演者兼備的職業人角度,指揮并打造一部作品,缺少高素質的演出監督,就不能發揮演出團體中人才資源組合的最大優勢,各演職員工只能各自為戰,拿不出好的高質量的藝術作品。
(二)影響舞臺演出的整體效果
組合等都有行業規范,甚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都可能直接影響節目演出質量,這些是演出監督需要把握整場演出效果成功的重要因素,缺少有才干的演出監督,對舞臺內所有設備和資源的控制管理不足,計劃的節目演出就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容易使藝術觀賞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因協調不足導致出現突發狀況。
(三)影響演出團體的整體競爭力
優秀的演出監督既保證節目演出的藝術水平,又使得演員們在舞臺上才能盡顯,在創、編、演過程中讓文藝工作者們獲得成就實現自我價值。特別是當前,各類民營演出團體快速發展,社會對文化消費產品和服務需求旺盛,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缺少領導組織能力和綜合協調強的演出監督,很難調動和凝聚起團隊戰斗力,激發不起隊伍的創新、創造活力,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會受到影響。
二、基層文藝院團演出監督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
實際上,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在人才力量不足的現實情況下,求變意識由此而生,對院團內人才的培養逐步加強,希望發掘出更多的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在某個具體方面能力出類拔萃的人才。復合型演出監督的培養應運而生,筆者認為,復合型演出監督人才應該是掌握藝術領域舞蹈、音樂、劇作、舞美等基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與舞臺經驗靈活運用,在知識、能力與創造力方面復合的演出監督者。除引進高素質人才渠道外,大多數基層國有文藝院團一般從人才轉化的角度,有意識在團隊現有人員中發掘培養復合型演出監督,一般是兩個路徑:院團內原有的藝術骨干“傳幫帶”指導和業務主管部門組織的專門規劃培訓。值得注意的是,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在對復合型演出監督人才的實際培養工作中,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指導者的知識結構和舞臺經驗相對專于一行,容易導致培養目標不一致。比如,基層院團內現有的各藝術類別造詣深厚的藝術骨干不多不齊全,加之基于自身成長經歷和經驗積累的實際,為了盡快讓新生力量成長,藝術骨干們的技藝傳授,往往傾向于基本的經驗教授,傳授戲曲演唱、作品設計、舞蹈表演等技巧,將新人定位在培養專門的演出監督,對系統全面的,與舞臺演出相關聯的策劃組織、節目編排、作品細節處理和舞臺協調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忽視了,新生力量向專門的“一專多能”型演出監督發展的目標就會偏離。
二是專業的規劃培訓課程設置專業性質強、時間短,整合知識和實踐運用轉化難度大。比如,在參加常規的培訓計劃中,基層文藝院團的職員們一般赴專業突出、藝術理論水平高的高等院校課堂參與培訓,接受的知識經驗往往學術性質強、理論層次深、運用轉化靈活,因為基礎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功底各有差別,再回到自身工作崗位上進行實踐時,極易出現“水土不服”“有勁使不上”的癥狀,運用轉化、實踐創新不容易。特別是轉企改制后的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在財力、實力范圍內條件有限,本來吸收的高素質藝術員工不多,新型人才引進不足,制約了整體隊伍的創新發展效能,對演出監督方面的人才培養,藝術功底厚實能快速培養轉化成專職演出監督的人才極少。
三、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復合型演出監督培養的建議
隨著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階段性任務的完成,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基本完成轉企改制根本改變,而對人民群眾日益增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一大批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藝培訓機構、文藝演出團體等與國有文藝院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生存,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要繼續發揮好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力量作用,團隊的整體競爭實力需要不斷加強。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能不能在文化市場上占有優勢,優秀劇目的數量和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是關鍵,演出監督是主導這一關鍵的重要力量,因此,筆者認為,需要注重培養出符合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實際的復合型演出監督,走出一條在競爭中生存發展的路子。
(一)加強藝術專業技能的培養
演出監督是演出舞臺上的“大管家”,從排練到演出結束,需要統籌指導舞臺前后方方面面的工作,藝術各個門類的基本專業素養的積淀是發揮指導監督才能的前提,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處丁轉型發展階段,既然在吸收高素質的各類藝術新人有限,應該在新人們由專業轉向職業,由課堂走上舞臺后,應該嚴管厚愛兼顧,注重從職業發展規劃、參與演出設置、“傳幫帶”引導等多方面考量,盡快提升新人們藝術專業技能,讓院團中導演、編劇、作曲、表演、舞美等各類別崗位首先“后繼有人”。
(二)加強舞臺實踐技能的培養
舞臺演出效果是展現演出監督藝術作品水準的試金石,臺前演出與幕后燈光、音響、催場、換景、服裝、道具等的默契配合,如果一部文藝作品不能在舞臺上出色呈現,不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和藝術的震撼,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要充分利用市場的機制激活和促進文藝創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能力,效果會大打折扣。要注意增加文藝新人在舞臺上的實踐鍛煉,幫助文藝新人掌握舞臺演出規律,讓有創意、有創新的作品在與舞臺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打磨,使作品轉化為精品、技術轉化為藝術,人才鍛造成英才。同時,要注重引導他們理解導演意圖、看懂各類設計圖,懂得如何操作劇場內所有技術設備,根據不同空間布局調整執行演出計劃,從而最大限度保證自己作品的藝術呈現質量。
(三)加強演出監督規范性的培養
隨著舞臺經驗不斷積累,演出監督新人對舞臺掌控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會逐漸成熟,要注意加強對執行演出監督各項工作的規范性訓練。
當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要以此為契機,探索建立起符合自身實際的演出監督人才培訓體系,除了訓練能獨立完成演出執行任務的能力外,應該加強對新技術、新形態的關注,在項目制作、場務管理、演出策劃、市場營銷推廣等要向職業規范、技術規范的標準看齊,讓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的演出監督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例如,提高資金供給的使用效益,關注市場主體的消費需求平衡各方利益等,讓基層國有文藝院團推出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與經濟市場、旅游產業、民族特色元素等深度融合,擦亮自身文化特色品牌,爭取市場主動權。
(四)加強演出監督創新能力的培養
守正創新才能歷久彌新。要注意對演出監督把握傳統特色元素和時代新元素整合運用于舞臺藝術這一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創造新理念、新形勢、新風格的文藝作品。
如,玉林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以采茶戲劇的形式創作推出大型新編桂南采茶戲《綠珠女傳奇》,把世代流傳于民間故事傳說中的綠珠女形象藝術塑造于舞臺上,通過運用采茶戲載歌載舞和一旦二丑設置角色的特色演出形式,將民間傳奇故事與地方特色戲曲藝術采茶戲融合創新,增強文藝演出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作品讓群眾喜聞樂見又在藝術演出中向人們傳遞“真善美”的價值追求。
再如,親子教育題材大型互動兒童劇《淘氣拉比》,這是一部從心理學角度觀照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教育的舞臺兒童劇。除了傳統舞臺演出高端大氣的舞美藝術運用外,在演出中綜合運用了演唱、舞蹈、雜技、影子舞蹈表演等藝術和互動式的表演形式創新,演出改變了傳統舞臺中觀演的關系,通過在戲劇中設置互動環節的辦法,把父母與孩子從臺下臺上聯系起米互動演出,通過輕松愉快的故事情節和生動有趣的配合表演,寓教于樂,以藝術引導父母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探索溝通和教育的方式。
四、結語
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水平不斷進步發展,人們對文藝演出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多層次特點將不斷提高,演出監督要在強化專業、規范的實踐技能基礎上,善于打破常規和慣性思維,充分發掘和綜合運用各種創新手法,不斷創新發展舞臺演出藝術,為推動基層國有文藝院團乃至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創造更多貢獻。
作者簡介:王剛(1978-),男,廣西北海人,大學本科,廣西玉林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