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財富》雜志網站8月8日文章,原題:為什么洪災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微最近幾周,中國的浩瀚長江水位不斷上升,受暴雨影響,洪水有可能給長江流域的4.8億居民和一些大都市——上海、武漢、重慶——帶來人道主義和經濟災難。這一地區占中國年經濟產出的1/3。
洪水在7月下旬開始退去,給這個仍在從疫情中恢復的國家造成了十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至少有158人死亡或失蹤,400萬人撤離家園。但到目前為止,洪災并沒有對經濟造成沖擊。事實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堯(音)在初步研究中估計,洪水將導致中國2020年的GDP減少0.17%,損失遠小于以往的危機。
李說:“對中國來說,消化洪水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應該不難。”
洪水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輕微并非偶然。近年來,北京培育了新的濕地并修建了新的大壩,以應對這種威脅。洪水的軌跡反映了政府的優先事項,新建的基礎設施保護了城市和工業中心,而犧牲了農田和農村。
中國最具破壞性的洪水發生在1998年。那一年的洪災使中國的年經濟產出減少了1.90%,而2016年的洪水使國內生產總值減少0.30%。
相比之下,今年的洪水預計對經濟的破壞要小得多,但李警告說:“現在估計最終的經濟影響可能為時過早。”
長江流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心,這里有汽車、醫療設備和鋼鐵工廠。不過,截至目前,洪水對該地區供應鏈的沖擊似乎有限。李說,洗衣粉、洗發水和醫用口罩等商品的供應鏈出現了一些影響。她說,長江沿線的工廠生產這類產品,但任何中斷都可以由其他地區的工廠彌補。
市場情報機構StoneXGroup駐上海的大宗商品分析師達林·弗里德里希表示,受洪水影響,7月中下旬中國蔬菜和豬肉價格攀升。該地區最常見的農作物大米可能受到洪水最嚴重的打擊。洪水的時機挽救了一些作物,如油菜籽和小麥,這些作物“在洪災發生之前就已經收獲了”。總的來說,市場似乎“不太擔心”洪災引起短缺。(作者格雷迪·麥格雷戈,喬恒譯)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8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洪水毀了農民,使糧食價格面臨上漲的風險上個月,洶涌的洪水沖垮了江西鄱陽湖的堤岸,沖毀了這個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的數千英畝農田。面積更廣的長江流域占全國大米產量的70%。
中國應急管理部估計被毀壞的農田、公路和其他財產直接經濟損失達210億美元,受災人口5500萬。這場災難對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業已處于脆弱狀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說是個壞消息。但到目前為止,北京能夠通過大量進口和從戰略儲備中投放數千萬噸糧食確保供應。
根據野村證券的分析,如果洪水在8月底前得到控制,7月到9月這個季度的農業GDP增速可能會下降近1個百分點,相當于農業產量損失逾17億美元。
數據顯示,上個月中國玉米價格比一年前上漲20%。大豆價格比去年年底飆升約30%。中國努力應對這場危機的做法是穩定糧價和增加供應,包括動用戰略糧食儲備。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儲糧集團公司和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已經向市場投放了超過6000萬噸的大米、大約5000萬噸的玉米和超過76萬噸的大豆,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投放的總量。
由于儲備糧食的釋放,大米價格已經保持了穩定。上周全國范圍內每噸大米的平均價格是4036元,與一個月前大體持平。中國還在增加糧食進口。根據最近的海關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了近6100萬噸糧食,比一年前增加21%。玉米進口量比一年前增加18%,大豆和小麥的購買量也在增加。
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警告稱,中國不應過分依賴海外進口。例如,中國研究機構天風證券的分析師表示,北京和華盛頓的貿易緊張關系可能給中國的糧食供應鏈增加不確定性。▲(作者勞拉·何{音},陳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