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妙玲
摘 要:東晉咸和六年始設海陽縣,義熙九年置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置潮州,潮州逐步成為韓江流域粵東地區中心。韓江對于粵東地區開發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特別在唐宋時期,潮州充分利用經濟重心南移這一機遇,發揮韓江流域地理優勢,帶動、引領韓江流域中下游的發展,在內河文化時期,一直為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關鍵詞:韓江;潮州;唐宋時期;中心
1 古代韓江流域簡況
韓江三角洲是由上游帶來的泥沙沖積形成陸地,又被江水分割成幾塊。廣義上的韓江三角洲,除潮汕平原,還應包括榕江三角洲和更南的練江三角洲。韓江與其眾多支流構成韓江水域網絡,成為韓江流域與外界聯系的主要交通要道。以肥沃的三角洲平原發展農耕經濟;以韓江水系為依托,帶動上下游經濟往來,人口流動,文化交流;以韓江出海口為起點,向北與江浙一帶互換有無,向南與東南亞地區發展海外貿易。可見,古代粵東地區特別是潮州的開發與發展中,韓江起到巨大帶動作用。可以說,從兩晉至清末,是以潮州府為主導的內河文化時期。
2 唐代潮州的開發
潮州于東晉咸和六年(331年)開始設縣,東晉義熙九年(413年)設郡,直至1860年前,一直是粵東地區政治中心。以潮州為中心的粵東地區的開發與發展,是以韓江為依托,在北人南遷、南方開發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開始的。
西晉八王之亂后,中原地區戰亂,長城以北游牧民族大舉南下,中原地區先后建立多個少數民族政權,中原地區漢人為避戰禍,大量南遷,粵東地區在兩晉時期縣數量增加,與北人南遷有密切的聯系。
北人南遷,除了帶來大量勞動力本身外(南方多地方人稀),還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經驗,加速了粵東地區的開發。唐朝時,潮州人民修筑北門堤,防御惡溪(韓江)水患;再如由御史中丞貶為潮州刺史的李宿,在潮州西湖山南巖上建“觀稼亭”,說明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韓江三角洲由韓江等河流夾帶大量泥沙不斷淤積而成,土壤肥沃,有利于農業發展,再加上水利灌溉工程的修筑,地方官員的重視,使到唐朝時期潮州農業生產發展。
在生產力低下的狀況下,人本身就是生產力,農業生產更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生產工具簡單,因此經常以戶口數量來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程度乃至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東晉立郡時,戶口只有一千多;到唐元和年間,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戶口為九千三百二十九戶,而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特別唐朝,韓江流域潮州地區的開發與發展。
韓愈來潮前的十一位潮州刺史,大部分原是名臣顯宦,甚至官至宰相,如常袞,都不是碌碌無為之輩,來潮時對潮州經濟、文教發展作出一定勛績。但終唐一代,韓江流域潮州地區總體仍處于落后狀態,從韓愈被貶潮州途中所作《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即可窺見一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全詩充滿著一種對南方、對潮州的恐懼和悲涼。相對于中原而言,潮州還是荒涼落后的,成為謫宦逐客的被貶之地。一方面是認為南方百越之地,與少數民族雜居,“居蠻夷之地,與魑魅為群”,有異于中原漢族文化,為中原漢人所恥;另一方面,雖然有韓江三角洲廣闊沖積平原,但缺乏堤防,江水泛濫,甚至海水倒灌等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江中鱷魚為患,“鱷溪魂斷”,所以韓江古稱“鱷溪”“惡溪”,農業發展仍然艱難;與此同時,還有中原人聞之色變的瘴癘疾疫。整體上,唐朝時期潮州地區是處于剛開發狀態,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
3 兩宋時期潮州的繁榮
3.1 北人南遷
自兩晉以后,北方的每一次動亂,都使到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唐中期安史之亂、唐末農民戰爭、五代十國割據戰亂、靖康之難,中原漢人南下避難,一部分也即來到潮州。潮州遠離政治中心,“天高皇帝遠”,在戰亂頻仍時期,中原政權也是鞭長莫及,卻成為逃亂避難的理想地方。兩宋時期潮州郡人口增長迅速,除了人口自然增長外,還有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入,加速了潮州的開發。可以說,宋代潮州的繁榮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結果。
3.2 興修水利灌溉工程
“潮本澤國,合贛、循、梅、汀、漳五都之水注于韓江,千里建瓴,萬派歸壑”。一到雨季江水泛濫,下游兩岸一片汪洋,農業無法得到長久持續發展。大規模修筑堤防始于宋代,溪東堤、北門堤、南門堤等,可以說整個韓江下游的堤防,基本上都是宋時所建。除堤防外,還有其他的水利設施,如王滌挖浚的三利溪。堤防的修筑,使得人民生活得到安定;水利設施的興修,大量荒地得到開墾,使到韓江流域農業生產逐步發展。
3.3 推廣先進的農耕技術、引進新農作物品種
潮州使用耕牛不會遲于北宋,牛耕的使用推廣,解放了人力,推動耕作技術進步;其他的當時較為先進的農具如龍骨水車、鐵搭、秧馬等,潮州也都使用。牛耕的使用,耕作工具的進步,也與北人南遷密切相關,中原地區先進的技術、經驗也帶來到潮州。另外,越南傳入的占城稻,也較快地在潮州推廣。
韓江流域地理優勢來到兩宋,充分發揮出來。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到宋代,潮州平原地區,農業生產已經接近江浙,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糧食產量不僅能滿足本地人口消費,而且有余糧供應缺糧地區。金城米即是宋時潮州販賣其他地區的稻米。
3.4 手工業、商業發展
手工業方面,當屬制鹽與陶瓷發展迅速。“潮之為郡、海瀕廣斥,俗富魚鹽。宋設鹽場凡三所…”,考古上也得到證明。宋代潮州鹽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鹽產增多,也作為商品外運。大量潮鹽,通過韓江,溯流北運,上游的梅州和福建汀州江西贛州都曾食用潮鹽。陶瓷是宋代潮州外銷另一重要產品。兩宋時期,對外貿易繁榮,潮州陶瓷生產也進入興盛時期。筆架山宋窯遺址,古稱“百窯村”,出土大量陶瓷品。韓江流域一帶,考古發現大量的窯群,窯址都臨近韓江,顯然與外運方便有密切關系。沿韓江北上,與福建、江西一帶貿易往來;據出海口向北與江浙、山東等互通有無,向南與南洋貿易。《永樂大典·潮州府》在記述宋時潮州狀況時載道:“舶通甌吳及諸番國……以故殷甲鄰郡。”海內外航運十分活躍,宋元豐間商稅三萬貫以下廣(廣州)十四務,潮(潮州)十務(務:宋在各關口設置的征稅機構,負責征收商稅)。在廣南東路中,潮州商稅稍次于廣州,可見潮州在宋時商業貿易繁榮。
南北各族人民幾百年來的開發、改造,“惡溪”成為粵東人民的母親河,哺育一方百姓,推動潮州經濟發展。從宋代開始,人們對潮州的看法開始改變,楊萬里《揭陽道中》“地平如掌樹成行,野有郵亭浦有梁。舊日潮州底處所如今風物冠南方。”、陳堯佐“潮陽山水東南奇,魚鹽城郭民熙熙。”皆是宋時潮州地區富庶繁榮的寫照。
4 結語
潮州府城位于韓江中下游,隨著水利灌溉設施的修筑,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同時利用韓江交通,逐步發展成為閩、粵、贛交界物資集散樞紐和商業貿易中心;向外成為海絲之路的重要起點。“潮州府城之內,街衢縱橫,里坊相接,商肆林立,十分繁榮。……‘有中州之氣象焉”,潮州利用地理優勢,促進其經濟的發展,使到潮州經濟規模在粵東領先,開始成為粵東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
參考文獻
[1]饒宗頤.潮州志[M].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2005.
[2]郭偉川.嶺南古史與潮汕歷史文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3]郭培忠.古代潮州人文地理初探[J].嶺南文史,1992(01).
[4]郭培忠.古代的潮州[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