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云根
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需要,在中國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的關心指導下,100年前——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新漁陽里6號(今上海淮海中路567弄6號)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以后,積極協助黨組織開展活動,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團結教育青年、培養青年干部,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名副其實的后備軍、接班人。
早在籌建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時,基于把那些要求進步、尋找出路的青年團結起來,進一步在青年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以促進中國青年運動發展的考慮,陳獨秀就主張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共的后備軍,或可說是共產主義的預備學校。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之后,陳獨秀便指派上海早期組織中年齡最小(時年21歲)但卻具有豐富革命經驗的俞秀松來籌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由隨同維經斯基來華的翻譯楊明齋負責指導。經過積極籌備,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漁陽里6號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松、施存統、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金家鳳、袁振英、葉天底8人是發起人,由俞秀松擔任書記。團員有羅亦農、任弼時、蕭勁光、李中、李啟漢、任作民、王一飛、許之楨、傅大慶、梁柏臺、卜世畸、袁達時、彭述之、柯慶施、廖化平等人,他們大多是看了《新青年》雜志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之后受到鼓舞和啟發,而后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到上海追隨陳獨秀和邵力子等,以謀求新的救國之路的先進青年。
當時,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活動主要在漁陽里6號,在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工作:(一)發展了最早的一批團員,劉少奇、任弼時、李中等約20余人是在這里加入了團組織。(二)創辦了第一所干部學校——外國語學社。為掩護黨的活動,培養青年和發展組織,1920年9月,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公開創辦了外國語學社。為了不引起懷疑,外國語學社在《民國日報》上刊登了招生廣告:“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現已成立英、俄、日本語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課一小時,文法由本華人教授,讀音會話由外國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從初步教起。每人選習一班者月納學費二元。額滿即行開課,名額無多,有志學習外語者請速回法租界霞飛路新漁陽里六號本社報名。此白。”實際上外國語學社的學員都是經各地進步組織介紹來的進步青年,浙江、安徽、湖南的居多。學生人數少時二三十人,多的時候有五六十人,其中有劉少奇、蕭勁光、任弼時、張太雷、汪壽華、謝文錦、王一飛、梁柏臺、李啟漢等。(三)籌備成立中國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1920年10月3日,由團員李中任書記的上海機器工會籌備會,在新漁陽里6號召開發起會,選舉產生了機器工會理事會,通過了由李中與陳獨秀共同起草的《上海機器工會章程》。11月21日下午,上海機器工會借白克路207號(今鳳陽路186號)上海公學召開成立大會,標志著中國第一個黨領導下的工會——上海機器工會正式宣告成立。(四)籌備慶祝第一個“五一”勞動節。1921年4月17日,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啟漢在新漁陽里6號,與上海工界各團體組成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籌備會,大型活動雖因29日法租界巡捕房查抄而未獲成功,但是仍然分散舉行了許多紀念活動。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6號(原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由于是國內最早建立的青年團組織,因此擔負了組織、發動和指導全國各地的建團任務。俞秀松主持制定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分寄給各地共產主義者,要求各地建團。從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漢、長沙、廣州、天津等地都逐漸創建起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
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是由李大釗等人在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平民教育講演團等進步青年社團的基礎上組織建立的。1920年11月,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組建,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大學學生會辦公室舉行,張國燾致開幕詞,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羅章龍、劉仁靜、繆伯英等40余人出席了大會,他們都是北京各學校的學生,其中北大學生最多。后來這些人大多成為共產黨黨員,也是北方初期職工運動的骨干人物,會議公推高君宇為書記。
1920年11月,張太雷在天津創建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會議在天津特別二區大馬路某裁縫店樓上(今建國道91號)召開,參加會議的共有7人,分別是北洋大學學生張太雷、諶小岑、吳南如,覺悟社社員胡維憲,南開大學學生陶尚釗,京奉鐵路局職員馮志堯、趙椿年。會議通過了張太雷起草的《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這是被認為中國最早的、表達任務最明確的、規定組織機構最嚴整的團章。團章明確了團的宗旨是“研究和實現社會主義”,實現宗旨的方法是“(1)幫助工人組織起來,并對工人進行教育工作;(2)調查工人的狀況;(3)散發文獻書籍;(4)基礎的宣傳鼓動;(5)組織討論;(6)出版文獻讀物;(7)邀請名人講演;(8)組織研究社會;(9)協助組織罷工”。同時,團章還對入團條件、處罰行為失范團員的辦法、組織機構、會議時間等做出了規定。張太雷在會上被推選為書記。
1920年10月,毛澤東開始籌建長沙地區的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湖南第一師范、商業專門學校、第一中學等校的先進學生中,尋覓團員發展對象,并委托張文亮“代覓同志”。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發展的一批團員,大多是新民學會、俄羅斯研究會、文化書社的成員,以及一些進步的青年學生和青年工人。他們大多參加過革命斗爭,并且經受過五四運動洗禮,如劉少奇、彭璜、肖錚、陳子博、彭平之、唐鑒、夏曦、張文亮、郭亮等人,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成立大會在1921年1月13日正式召開。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人在建立了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之后,開始籌建青年團組織。他們先后在武漢中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及其附屬小學、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等校發展了多名團員。1920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三周年紀念日當天,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大會正式召開,董必武、包惠僧、李書渠、鄭凱卿、趙子健等18人出席了大會,包惠僧被推選為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
1920年8月,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譚平山、譚植棠等人的組織下也開始建立。他們利用《廣東群報》和同學、同鄉、同事等人際關系匯聚了一大批進步青年,并從中發展了十幾名團員。但是,11月下旬,隨著一個由無政府主義者領導的青年團體——“互助團”的加入,團組織內部出現了思想不一致的狀況,導致工作難以推進,廣東團組織的活動也因此停止。1921年1月,陳獨秀到達廣州之后,指導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人重新組建了廣東共產黨,廣州地區的社會主義青年團也在之后得以重新建立。
各地的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之后,有的積極創辦報刊,比如北京的《勞動音》、天津的《來報》、廣東的《廣東群報》,進一步在青年學生和工人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教育;有的積極組織進步青年學生遠赴莫斯科學習,比如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為黨、團組織培養干部、儲備革命人才;有的積極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和“工人半日學校”,領導開展工人運動等。比如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旨在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革命意識。此外,他們還大力發展團員,壯大團的隊伍,并不斷加強團的組織建設。但是由于各地在建團的過程中,還沒有統一的規章、制度以及組織機構,指導思想也尚不明確,團員也比較少,很多團組織只是名義上建立起來了,在具體的運作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不久團組織工作陷于停頓。
1921年8月,張太雷從莫斯科帶回了青年共產國際要求在“還沒有共產主義青年組織的國家創立組織”的指示。同年11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局以書記陳獨秀的名義發出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關于建立與發展黨團工會組織及宣傳工作的決議》,決議要求各地黨組織幫助青年團盡快完成恢復和整頓工作,并明確規定“各地社會主義青年團必須在明年七月以前超過二千團員”。同時,還要求各區切實注意青年運動,“‘青年團’……改造宣言及章程日內即寄上,望依新章從速進行”。隨后,中共中央局即指派張太雷和剛從日本留學歸國的施存統負責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恢復和整頓工作。在恢復和整頓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過程中,張太雷、施存統等人吸取建團初期思想成分復雜、組織松散、缺乏統一領導機構的教訓,著重在思想方面和組織方面進行了整頓。在思想方面,明確“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不過表面上卻說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以形成一致的信仰,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在組織方面,制定《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章程》,明確規定團的名稱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各地方團以各地社會主義青年團名之,為本團之一部”。其宗旨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實行社會改造及擁護青年權利”。同時,臨時章程還規定“有五個地方團成立時,即召集全國大會,通過正式章程及組織中央機關。正式中央機關未組成時,以上海機關代理中央職權”。依此規定,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就承擔起了團臨時中央局的職權,施存統被推選為臨時中央局代理書記。在團臨時中央局的領導下,各地團組織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1921年12月,社會主義青年團長沙地方委員會成立,毛澤東任書記。同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北京地方委員會成立,鄧中夏任書記。1922年3月12日,社會主義青年團天津地方委員會成立,于樹德任書記部主任。1922年4月19日,由俞秀松負責籌建的社會主義青年團杭州支部正式成立,團員27人,俞秀松任書記。據統計,從1921年11月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始整頓恢復到1922年5月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地方團成立者有十七處(上海、北京、南京、天津、保定、唐山、塘沽、武昌、長沙、杭州、安慶、廣州、潮州、梧州、佛山、新會、肇慶),全國團員達5000余人(大多數為工人,次之則學生)。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團臨時中央局的張太雷、施存統、張繼武,上海的蔡和森、許白昊,北京的鄧中夏、金家鳳,杭州的俞秀松,天津的呂一鳴、李峙山,唐山的李樹彝,太原的王振翼,南京的莫耀明,長沙的易禮容、陳子博,廣州的譚平山、陳公博、謝英伯、譚植棠,佛山的梁復燃、梁桂華,保定的王仲強、張仲毅,武昌的張紹康,潮州的葉紉芳等25名代表出席了大會,代表全國15個地區的團組織5000余名團員。此外,出席大會的還有中共領導人陳獨秀和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達林以及全國勞動代表大會的代表。開幕式由張太雷主持,陳獨秀在會上作了《馬克思主義兩大精神》的演講,希望廣大青年“能以馬克思的實際研究的精神研究社會上各種情形,最重要的是現社會的政治及經濟狀況”;“發揮馬克思實際運動的精神,把馬克思學說當作社會革命的原動力”。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達林也作了《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演講。隨后,施存統代表團臨時中央局和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譚平山代表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鄧中夏代表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易禮容代表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莫耀明代表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會上作了報告。這次大會共舉行了8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青年工人農人生活狀況改良的議決案》《關于政治宣傳運動的議決案》《關于教育運動的議決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各團體的關系之議決案》等項議決案。5月10日晚上,大會選舉產生了團的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施存統被推選為書記,高君宇、施存統、張太雷、蔡和森、俞秀松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這次大會是中國青年運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一個具有統一的思想和組織以及明確綱領的先進青年革命團體的正式建立。此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團結和教育青年的助手,在偉大的人民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