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 斌 楊 林

喜摘豐收果實。王海兵郁衛兵攝
4月上旬,擁有1500畝梨樹、600畝桃樹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江蘇省啟東市惠萍鎮果園村處處繁花盛開,猶如一個廣袤的花海,吸引許多剛剛摘下口罩的城里人和一江之隔的上海人盡情享受醉人的春色風景。
果園村百姓引以為豪的并不只是村莊的繁花似錦,提及村莊里已經花開花落66載的這3900畝瓜果莊園,果農們無不洋溢如花般的笑容。
這是一個頗具傳奇經歷的果園村莊,從最初建立,到引進技術、改良品種、拓展果品、擴大規模和瓜果并舉,再到發展鄉村旅游形成水果小鎮,三代果農特別是新一代果園人寫就一支悠長的富民、強村、綠色、生態樂曲。全村3900畝瓜果,2019年的凈收入高達3200多萬元,果園村的果樹及瓜果大棚,儼然都是“搖錢樹”“聚寶盆”。
果園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一果樹到綜合開發,60多年發展經歷分明就是一部黨員群眾共創美好生活的創業史。
年已七旬的退職村干部楊建春目睹了果園村的發展壯大。1954年,果園村前身——原大興公社11大隊黨支部為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決定以園藝能人茅劍青為領頭人,劃出15畝土地種植梨樹,創辦起了“三八互助果園”。
楊建春回憶,當初父輩們并不看好這片果園,道理很簡單,萬一失敗了,大家就得餓肚皮。針對社員們的顧慮,大隊專門成立了果樹栽培技術小組,還與縣果品公司簽訂了收購協議,大家這才潛心于梨樹培植。
歷經3年期待,1957年,這片果樹全面產果,收獲的開菲梨、邁山梨每畝收入竟然是糧食棉花的五六倍。大伙兒熱情被一下子激發了出來。過了幾年,隨著梨樹面積、產量的不斷增加,加之又成功引種了桃、橘等品種,已成縣果品公司供應基地的“三八互助果園”擴容成了“三八果園大隊”。再往后,就在不少同類果園因果樹退化而紛紛閉園時,該果園卻連年擴張至2000畝規模,一躍而成啟東面積最大的專業果品基地,不但果樹科研成果進了北京農展館,茅劍青還兩次出席全國表彰大會,并且見到了毛主席。
改革開放,讓果園村再次煥發了青春。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果園村人先是甩開膀子擴大果樹規模,培植面積從2100畝增至3200畝;后是大膽改良果樹品種,以優質產品打開并牢牢占據市場;再是瓜果互補,拓展700畝甜瓜、葡萄,實現果園綜合效率大幅提升。最近幾年,更是以“水果小鎮”為載體,創造出獨具魅力的鄉村旅游景觀,進而續寫屬于果園村的綠色傳奇。
“沒有果品的優質高產、豐富多樣和果農們不斷鼓起來的口袋,果園村就無法延續60多年的傳奇。”走進綠色村莊,聽一個個精彩致富故事,倍感激奮。
“豐水梨”是果園村實施品種改良的第一塊“敲門磚”。1990年代中期,果園村千畝老梨園面臨品種退化、產量萎縮、病害增多。面對困境,鎮、村兩級組織能人大膽引進國內最負盛名的“豐水梨”品種。
“豐水梨”一經產出便驚艷全村。其單只重達半斤以上,品相喜人、香甜可口、果肉潔白且水分豐潤,一經上市,單價十幾元仍被搶購一空。種植大戶顧云沖產果第一年,就每畝獲利5000多元,這在當年,可是一筆人人眼饞的高額收入。眼見為實,果園村的“豐水梨”3年內迅猛拓展到500多畝,“梨改戶”家家重抱“金娃娃”。而今,“豐水梨”已成果園村系列果品中的“招牌產品”。
“豐水梨”的落戶,激發起果農們強烈的革新意識。果園村從此告別梨花獨放,換得繁花盛開。看千畝梨園,又有“清香梨”“黃花梨”“新高梨”加入其中;看規模桃園,引進的“獼猴桃”“油桃”“黃桃”擔當主角;看新建果園,果農們引種的枇杷、柑橘、柿子、冬棗爭奇斗艷;看一片片老果園內,又有新苗茁壯成長,以沈衛兵為代表的眾多果農將果樹苗木源源外銷……
由此,村里自初夏5月至晚秋11月,可謂天天出產瓜果,日日能品美味。如此多彩果園、瓜棚,自然鼓起了全村1300多果農口袋,2019年人均純收入突破了18000元大關。
走進果園村,除了誘人的瓜果、芬芳的花朵,更有迷人的綠色景致、優美的生態環境,而后者,恰恰是大自然對三代果園人以勤勞雙手建設美好家園的最好回報。
6年前,鎮、村兩級黨組織一方面致力組織動員全體村民投身于環境保潔、果園凈化、庭院美化行動之中,另一方面則充分利用果園村優越的果樹綠化條件和臨近城區、緊靠崇啟大橋的區小鎮”鄉村旅游基地。
2015年上半年,以“春賞花、夏摘桃、秋采梨、冬沐陽”為特色的“水果小鎮”正式對外開放。借助于“水果小鎮”新建的基礎設施,果農們既以果園里種植的桃、梨、枇杷、石榴、柿子、無花果、葡萄及香瓜等數十種瓜果讓游客自行采摘,又可把自產水果集中于農產品展示中心銷售,還同時以創建的“果園人家”讓各路游客盡情倘佯于大自然美好的風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