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兵 編輯/青鳥

楊兵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臟內科常務副主任和心律失常診療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全國委員、創新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左心耳封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無創心電學組委員、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和心房顫動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兼副理事長、2018年度國之名醫·青年新銳。
擅長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療、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療、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ICD治療和左心耳封堵術預防卒中等,技術推廣至全國30多個省市,并在國內率先開展難治性室速的雙極消融、化學消融等復雜技術,專注于遺傳性心律失常的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2項,獲得省部級課題和獎勵多項,發表SCI論文數十余篇,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多項。
專家門診:周二上午(南院)
王老伯今年68歲,經常感覺心慌心悸,去醫院檢查發現為房顫,醫生建議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預防卒中,但需要經常至醫院監測,且要忌口。王老伯自覺良好,堅持了1個月后自行停藥。2月前,外出活動后突發意識不清,家人急送至醫院,檢查發現為大面積腦梗死(中風),經過一個月搶救保住了性命,但留有偏癱、失語,只能長期臥床,而罪魁禍首就是房顫。
房顫全稱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顫動即心臟失去規律的收縮,是一種快速而紊亂的心律失常。房顫也是一種老年病,60歲以上人群有1%的人會患房顫,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80歲以上人群有10%的人發生房顫。房顫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就是老百姓常說的中風。
人的心臟有一個盲管狀結構,位于左心房的左前上方,稱為“左心耳”。在正常節律情況下,左心耳內血液隨著心臟收縮舒張而排出和進入,當發生房顫時,心房有效收縮功能喪失,左心耳結構發生變化,左心耳血液瘀滯,就會形成血栓。
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顫患者90%血栓來源于左心耳。當這些血栓脫落后,隨著血液流動行走,會造成外周重要器官血管堵塞,最常見的是堵塞腦血管,導致腦組織缺血壞死,產生嚴重后果。房顫患者的腦卒中發生率是無房顫患者的5—7倍,且具有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等特點。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卒中原因調查顯示,10%20%的原因為心房顫動。既往老百姓和臨床醫生均忽視了對房顫并發癥的預防,而一旦發生房顫,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打擊和經濟負擔。


傳統的方法只能用藥物預防,即用藥物讓血液稀釋,不容易結成血塊。最常用的藥物為華法林,但使用這個藥物有許多注意事項,且需要密切隨訪相關指標。
因華法林和日常飲食的許多食物,以及老年人常用的藥物存在相互作用,故必須定期隨訪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并根據INR調整用量。過多會出血,過少起不到治療效果,一般老年人難以堅持長期服用,加之上海必須去二級以上醫院才能隨訪,所以很多老人會因怕麻煩而自行停藥,遂任其發展,造成不良后果,影響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
現在雖然有新型口服抗凝藥物,但此類藥物價格較昂貴,存在不良反應、出血風險、出血后缺乏拮抗劑等缺點。而且部分患者已經發生出血事件、過敏、腎功能不全、合并抗血小板治療等因素而不宜使用抗凝藥物治療。
為了克服藥物治療的種種弊端,醫學家發明了一次性解決辦法——左心耳封堵術。因為非瓣膜性房顫患者90%的血栓來源于左心耳,故使用特殊的封堵傘封閉左心耳開口,經過約45天后,封堵傘表面就會內皮化,使左心耳完全閉合,這樣血栓產生的場所就會消失,進而預防卒中的發生。
大量研究表明該技術安全性超過支架植入術,手術成功率98.5%,可降低32%的中風發生率,降低60%的心血管死亡率。左心耳封堵術優點有:一次手術、終身獲益;微創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平均手術時間1小時;術后24—48小時即可出院;術后抗凝治療45天即可停藥,無需頻繁監測。這些優點對于中國患者具有特殊意義。
對于瓣膜性房顫中風風險評分≥2分的患者,存在出血禁忌證,肝腎功能不全,總是忘記吃藥,不愿意忌口,愛運動、旅行,合并心血管支架植入,高出血風險的患者均可以做該手術。
目前,左心耳封堵術在上海已經進入醫保報銷范圍。當你或者你的家人發生房顫后,不管是陣發性或者持續性房顫,應及早就醫。如果需要預防卒中的發生,而又不能使用抗凝藥,或者不愿使用抗凝藥,又或者存在高出血風險的話,左心耳封堵術將是一個正確而有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