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副主任藥師) 編輯/暖心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增加,罹患心身疾病的患者也不斷增加,頑固性潰瘍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神經性厭食癥等都是常見的心身疾病。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們也有必要正確認識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等。廣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
對心身疾病實施心理治療主要圍繞以下三種目標。
1.幫助患者改變認知模式,改變生活環境以減少心理刺激,從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學因素,逆轉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過程,從而向健康方面發展。
2.改變患者的生物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促進疾病的康復,消除生物學癥狀。
3.盡可能的消除生物學病因,例如采用長期松弛訓練和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高血壓患者,可以幫助改善患者的循環系統,降低血壓。
1.心身疾病應采取心、身相結合的治療原則。對于具體病例,應各有側重。例如,對于急性發病而又軀體癥狀嚴重的患者,應以軀體對癥治療為主,輔之以心理治療。例如,對于更年期綜合征或慢性消化性潰瘍患者,除了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外,還應作好心理和行為指導等各項工作。
2.心身疾病的治療要個體化。根據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可選用支持療法、環境控制、松弛訓練、生物反饋、認知治療、行為矯正療法和家庭療法等多種治療方案。
3.藥物與心理治療并重。合理選擇及使用藥物,在藥物控制患者癥狀的基礎上開展心理治療,有助于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
4.加強心身疾病的預防。例如,對于具有明顯心理素質上弱點的人,易暴怒、抑郁、孤僻或多疑傾向的患者應及早進行心理指導,健全個性培養;對于出現情緒危機的患者,應及時給予疏導。
總之,人們應當正確認識和了解心身疾病。對于罹患心身疾病的患者而言,可采取多種治療手段,以促進其盡早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