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奇 編輯/青鳥

張奇
醫學博士,上海市東方醫院心臟內科常務副主任,冠心病診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美國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完成研究培訓。專注于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診治工作,擅長高危、復雜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療及心肌梗死綜合防治。現任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專科分會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等。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著70余篇,其中SCI收錄30余篇。以第一責任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省市級課題3項。歷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獎項。
患者趙某,男,74歲。主訴:胸悶4個月,近1個月加重。病史:4個月前開始出現胸悶、胸痛,活動后多見,近一個月癥狀加重,外院冠脈CTA提示右冠脈中重度管腔狹窄,前降支、回旋支輕中度狹窄。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入院診斷為: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高血壓3級(極高危); 2型糖尿病。
初始選用SAL1.0指引導管,微導管支撐下進入Field-XTR導絲,由于右冠嚴重扭曲,導絲通過閉塞段后微導管、球囊等無法通過;遂換用AL1.0指引導管增加支撐力,通過GZ深插輔助、雙導絲擠壓等技術后球囊順利對閉塞節段進行擴張,造影提示右冠脈血流開通。
鑒于患者右冠脈極度扭曲,血管閉塞段球囊擴張后即刻效果良好,遂決定應用藥物涂層球囊對閉塞段病變再次做血管成形術。使用2.5×26mm藥物涂層球囊在閉塞段血管處持續擴張60秒,最終造影顯示殘余狹窄<30%,血管無撕裂,TIMI3級血流,成功結束右冠脈介入治療。
球囊除了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外,還兼具著輸送藥物的作用。在球囊擴張血管、緊貼血管壁的同時,其表面裝載的抗細胞增殖藥物(紫杉醇)可以被釋放到血管壁中被細胞吸收,從而起到遠期防治平滑肌細胞增殖、避免再次狹窄的作用。可讓部分患者免于植入支架,減少術后的藥物依賴,同時達到與支架類似的效果。
目前,藥物涂層球囊已常規應用于支架再狹窄、分支開口、小血管病變等病癥的治療中,在其他情況下的應用探索也正在積極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