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靜 編輯/蘇二

劉靜
上海市中醫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師從上海市名中醫陸徳銘教授和邱佳信教授,從事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20余年。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局級科研項目,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特需門診時間:周四下午(總院)
周五上午(石門路門診部)
雌激素受體和(或)孕激素受體陽性是最為常見的乳腺癌類型,約占所有乳腺癌的60%—75%,這些患者在術后都要進行內分泌藥物治療。常用的內分泌治療包括雌激素拮抗劑(如他莫昔芬、法樂通等)和芳香化酶抑制劑(如阿那曲唑、來曲唑、依西美坦等)。絕經前患者術后需要口服5—10年的雌激素拮抗劑,這類藥物在乳腺癌治療中發揮抗雌激素樣作用,但在子宮有雌激素樣作用,常會出現潮熱出汗、外陰瘙癢、陰道流血等不良反應,時間長了可引起子宮內膜增厚,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非常困擾患者。
中醫對待這種子宮內膜增厚往往和乳腺癌結合起來考慮。

乳腺癌的患者往往有情志表現,比如心情抑郁、悶悶不樂,中醫認為是肝郁。肝氣一旦郁結,人體的氣血運行就會受到阻礙,容易造成氣滯血瘀,如果郁結在子宮,就會表現為子宮內膜增厚。子宮內膜含有豐富的血管,每個月會脫落而形成月經,如果不能定時排出而增厚,實際也可以看成是血液瘀滯的表現。
子宮是生殖器官的組成部分,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主生殖。腎不足,就會出現子宮的異常,表現為子宮內膜增厚、月經紊亂等,還經常見到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足跟疼痛、小腹發涼,或者夜尿增多等癥狀。而且腎主骨,腎虛則容易骨質疏松。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方法應用的另一類藥物芳香化酶抑制劑的主要不良反應是骨質疏松,中醫認為這也與腎虛有關。
此外,子宮內膜增厚與經脈也有關系。女性的沖脈和任脈都起源于子宮,就像兩條大河。中醫認為沖脈和任脈都屬于奇經八脈,其中沖脈被稱為“血海”,血海充盈,下行則為月經的物質基礎,與子宮內膜有關,上行則化為乳汁,與乳腺有關。任脈總司一身陰經(肝、腎的經脈都屬于陰經),病理上多表現為氣血虛弱的病證。可見沖脈和任脈不僅與乳腺癌、子宮內膜增厚有關,而且與肝腎也有密切關系。
所以我們看到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引起的子宮內膜增厚往往與肝腎、沖任、氣血有關,所以在治療乳腺癌時必須考慮這種情況,采用調沖任、補肝腎、理氣血的方藥。中醫應對這種情況有獨到之處,一般來說,1個月就能見到效果,極少數患者需要治療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