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宏剛 編輯/長歌

顧宏剛
醫學博士,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肝膽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兼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外科分會委員兼青年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外科專業委員會腔鏡與內鏡學組副組長等職。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診治普外科疾病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專攻肝膽胰、胃腸腫瘤,以及甲狀腺疾病的診斷、微創手術及術后調治。
門診時間:周三上午(專家)
周一上午(特需)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B超檢查的普及,膽囊膽固醇結晶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大家對膽固醇結晶有些陌生,也會有疑問: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癥狀,怎樣治療,該如何隨訪,又如何預防呢?
膽固醇結晶的發病與飲食等因素密切相關,與早期的膽結石的病因類似。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方式造成膽固醇代謝異常、沉積,如果膽囊沒有及時將膽汁排出,膽汁就會沉積在膽囊壁上,形成膽固醇結晶。在B超下表現為粟米樣的顆粒,被稱為“彗尾癥”。大部分膽固醇結晶是多發性的,一般在2—3毫米大小,大部分人會逐漸增大,最終演變成結石。
絕大部分膽固醇結晶是沒有癥狀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可能會有癥狀,極少部分的人癥狀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右上腹的悶脹、疼痛,也有些人進食之后就會出現飽脹感。膽固醇結晶的患者平時可能沒有明顯癥狀,當郁悶的情緒一多,右上腹悶脹疼痛就會明顯。中醫學認為,膽是中精之腑,膽病患者常表現為口苦、情緒急躁。
在治療上,由于膽固醇結晶的發病與膽固醇代謝有關,通過藥物利膽或者調節膽固醇代謝,結晶可以縮小甚至消失。
用于利膽的西藥有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等,但是長期服用西藥有一定的不良反應,而中藥及中成藥則相對安全。臨床常用的利膽藥物有柴胡、茵陳、虎杖、郁金、金錢草等,對于不同證型的患者,選用不同方劑化裁,如大柴胡湯、柴胡疏肝散、膽寧湯、疏肝利膽湯等。若不便服用湯劑,在醫生的診治下可以服用膽寧片、清膽膠囊等疏肝利膽的中成藥;若有明顯疼痛,還可使用川楝理氣片理氣止痛。
在中醫中藥治療的同時,注意控制飲食、加強運動鍛煉、調節情緒等,促進膽固醇代謝,有助于膽固醇結晶的縮小甚至消失。

理論上來說,膽固醇結晶是不會癌變的,然而對于3毫米以下的膽囊內病變,B超有時候很難明確其真正的性質,因此定期隨訪尤為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膽固醇結晶可能會有所改善,而其他真性息肉性病變的治療效果則不明顯。發現了膽囊內膽固醇結晶,一般建議6個月至1年左右復查一次。若病變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或合并結石者,建議手術治療。
膽固醇結晶的預防跟膽結石的預防方法相差不大,主要是控制飲食,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控制脂類、糖類的攝入,適當地增加運動,三餐定時。
定時體檢,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定期隨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膽固醇結晶是可以預防、改善甚至治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