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英,崔光迪,冷雪梅,楊琳琳,陳立暢
(云南農業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537600)
生鮮產業作為民生基礎消費品產業,有著萬億級別的市場體量,中國生鮮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3.37萬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5.13萬億元,預計未來整體市場仍將穩步擴張。中國生鮮農產品在中間流通環節的損耗大約為25%—30%,而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損耗率已經達到了5%以下。研究發現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基礎設施條件差、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農產品市場信息化水平低、流通主體的組織率低等。所以本文對生鮮農產品流通效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期望為提升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效率提供參考。
課題組以文獻資料和調研確定影響因子,借助Amos軟件構建生鮮農產品流通效率影響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周忠麗對西瓜的流通效率進行研究,確定了經營狀況、主體表現、物流特征和流通效率四個指標[2]。陳鵬指出流通風險也是流通的阻礙因素,流通風險涉及到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物流風險[3]。農產品流通過程的影響因素很多,每個因素間存在很大的關聯性,很難單一的判斷,必須綜合考慮,本文把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影響因素從四個方面考慮:流通主體包括經營現狀、經營規模和盈利水平,市場結構包括市場影響、信息獲取手段和合作方式,物流特征包括銷售間隔、物流方式、流通渠道,流通風險包括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物流風險,而流通效率包括流通差價、消費者滿意度、市場需求。
周忠麗在對甜西瓜的流通效率研究中指出,物流特征、流通主體對流通效率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市場結構對流通效率的影響不顯著,流通主體對市場結構也有顯著影響,市場結構對物流特征也有顯著影響[2]。在王家旭[4],王小娜[5],李曉青[6]的研究中都指出信息化水平對流通影響大,但是并沒有給出影響是否顯著。鄭治指出市場是現階段流通的主要載體,市場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但并沒有指出影響的程度[7]。陳鵬指出流通風險也是流通的阻礙,但沒有證明負相關是否顯著[3]。流通風險涉及到市場風險和物流風險,市場結構和物流特征都會受到風險的影響,也沒有給出負相關是否顯著。
根據文獻研究的結論和項目組推論,本文做出如下假設,具體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概念模型圖
H1市場結構對流通效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2流通主體對流通效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3物流特征對流通效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4流通風險對流通效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H5流通風險和市場結構存在顯著負相關
H6流通風險和物流特征存在顯著負相關
H7流通主體和流通特征存在顯著正相關
H8流通主體和市場結構存在顯著正相關
H9市場結構和物流特征存在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進行實證研究,課題組以李克特5點量表為依據進行數據采集。采集方式主要是現場調研,調研對象為農業大戶、批發商、合作社、農業局,共發放155份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43份。
軟件SPSS20被用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檢驗結果表明Cronbach系數在0.759~0.890之間,說明數據的信度較好。驗證性因子分析被用來檢驗效度,AVE都大于0.5,CR都大于0.7,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根據模型理論假設,結合最終模型的路徑系數進行假設檢驗,結果如圖2和表1。

表1 標準化路徑系數
(1)市場結構-->流通效率對應的標準化路徑系數估計為0.082,同時對應的P值大于0.05,說明市場結構對流通效率的正向影響不顯著,所以假設1不成立。這個結果表明合作方式、信息獲取方式,市場布局對市場的需求、消費者的滿意度和流通差價的影響不顯著,這個結論和周忠麗的結論是一樣的,但也可能跟我們收集數據的樣本數以及大部分只針對蔬菜調研有關系。

圖2 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結果圖
(2)流通主體-->流通效率對應的標準化路徑系數估計為0.241,同時對應的P值小于0.05,說明經營現狀、經營規模、盈利水平等農戶因素對農產品流通效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所以假設2成立。在農產品流通的影響因素中,農戶或者批發商經營規模越大,盈利的水平越高,每年生產的農產品銷售比例越高,則說明市場的需求度越大,消費者的選擇越多,就會減少在流通中的差價,在流通環節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效益圈,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3)物流特征-->流通效率對應的標準化路徑系數估計為0.454,同時對應的P值小于0.05,說明產品特性對農產品流通效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所以假設3成立。流通渠道的選擇直接影響流通環節,如果流通環節少,流通損耗率就會降低。物流方式的不同,導致蔬菜的品質存在不同,新鮮度不同。現在人們對生鮮產品要求很高,高品質的蔬菜市場售價高、隨著消費者的購買力增加,市場的需求量也會相應增多。銷售時間間隔的長短也會造成農產品的質量受到影響,質量的好壞直接導致市場中的流通數量,消費者買不到滿意的生鮮農產品,將導致消費者的滿意度低,反過來減少購買導致農產品流通受到阻礙,從而影響流通效率。
(4)流通風險-->流通效率對應的標準化路徑系數估計為-0.187,同時對應的P值小于0.05,說明產品特性對農產品流通效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所以假設4成立。流通中存在很多的風險,其中自然風險包括洪災、旱災、火災、疫情等,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流通的效率。像2019年末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農產品的流通就造成影響,由于全國各地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短時間內高速公路關閉,輪渡、飛機停運,導致多省份生鮮農產品供需不平衡,而且很多城市,鄉村都實施道路封鎖,導致運輸困難。物流風險包括運輸途中的意外事件,例如運輸工具的機械故障、交通事故等,這些可以通過車輛調度來降低影響。市場風險包括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對生鮮農產品的囤積或者拋售導致價格有較大波動,以及流通過程中的違約風險,即沒有按照事先約定,導致采摘后不能及時銷售出去造成巨大損失,這些都會導致流通效率降低。
利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相關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1)流通風險和市場結構存在負相關性,相關度為-0.025,但是不顯著,所以假設5不成立。
(2)流通風險和物流特征存在負相關,相關度為-0.037,也不顯著,所以假設6不成立。
(3)流通主體和流通特征存在正相關,相關度為0.281**,屬于相關度顯著,所以假設7成立。
(4)流通主體和市場結構存在正相關,相關度為0.332**,相關度比較顯著,所以假設8成立。
(5)市場結構和物流特征存在正相關,相關度為0.302**,相關度比較顯著,所以假設9成立。
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是一個國家的后勤保障,必須滿足人民的需求。我國農業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鄉村產業轉變,原來的個體農戶向各種模式的農產品合作社、農業企業及其聯合的產業共同體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科技型農業、創新型農業來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提高農戶的技術水平,擴大種植面積,形成產業品牌效應,提高贏利水平,讓農戶積極的參與市場活動,提高農戶主動性,把市場利潤更多提供給農戶,這些均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市場體系包括農產品經營、交易、管理、服務等組織系統與結構,是生產和消費的紐帶。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村經紀人、農超直銷、農業博覽會、生鮮農產品電商平臺等多種流通渠道構建起全方位的流通體系。新型的流通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減少了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縮短了流通所需時間,讓農產品的質量得到保證,促進了消費,提高了流通的效率。同時,建立完善的市場化服務體系和管理體系,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電商平臺等把物流、信息、資金結算、市場管理以及每個流通主體結合在一起,這樣就不會造成價格混亂,有統一的管理體系,使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得到提高。
農產品的流通主要體現在物流上,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農產品物流的首要條件。目前很多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地區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導致很多生鮮農產品價格低、需求少,大大損害了農民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應該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大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很多生鮮農產品是集中上市,導致價格低,所以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加大冷鏈設施建設,實現錯峰銷售來提高農產品價格。同時提高冷鏈設備機械化和自動化,減少產品在流通過程的損耗率。為了保證人民的食品安全,應保證消費與流通之間的信息暢通,建立從農產品供應到農產品消費整個過程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平臺,并在農產品供應地區配備對農場品檢測的設備,對高品質生鮮農產品實現包裝標準化,減少運輸途中因為時間關系而造成的損失,進而提高流通效率。
現在農產品流通的最大問題就是流通環節太多,流通環節多導致損耗量大,流通成本高。雖然《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優化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中規定整車合法裝載運輸全國統一的《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內產品的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但是目錄外的鮮活農產品不享受該政策。另外回程空車率高,油價居高不下,高速收費高等都導致運輸成本過高。針對這種情況,大力發展第四方物流,減少空車率,并啟動農產品流通的綠色通道,減免一部分不在品種目錄的過路費,以及大力扶持“農超對接”模式和電商模式等可以提高流通效率。
雖然自然風險很難預測,但是可以根據歷史記錄預測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如洪災、旱災、火災等,預先規劃相關的運輸線路和應急車輛調配。針對全國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一步優化應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機制,尤其是關乎人民基本生活的鮮活農產品采購供應保障、物流運輸及群體配發機制。政府進一步規范市場,加大監督執法力度,減少流通過程中的違約風險,以此來保障流通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