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官敬

“云招聘”現場(新華社 趙久龍 攝)
新聞事件:不久前,人社部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推出國有企業、教育培訓、金融、電商四個行業專場招聘,共有2.5萬家用人單位提供崗位19.6萬個。而一項由智聯招聘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智聯招聘已上線400余場空中雙選會,其中包含海外專場20余場,超過7.2萬家企業參與,發布職位超過27萬個,收到簡歷投遞超過225萬人次。
顯然,“云上”引才有著傳統引才方式不可比擬的優點:一方面加強了用人單位與人才之間的聯絡,打破空間和時間的約束,做到信息精準對接、供給側和需求側對接;另一方面,“云上”高效便捷的優勢能產生洼地效應和集群效應。把“云上”平臺打造成“人才之家”,能讓在外優秀人才、專業高端人才等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歸屬感,對用人單位產生無形的情感黏合,筑牢招才引才的平臺基石。“云上”引才,利用互聯網紅利,產生虹吸效應,人才引進輻射范圍更廣、資源成本更低,這是一種性價比更高的雙贏選擇。
當然,引才是為了用才,要確保人才留得下來、待得長久、人盡其才,從而貢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建設等各項事業。這點,不管是“云上”引才,還是“線下”攬才,都應秉持。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與地方重點項目、民生工程、關鍵產業等無縫對接,為人才引得進來、用得上去夯實前提。 “云上”引才本身就是一項創新,在“人才大戰”逐漸白熱化,尤其在創新引領發展動力的競爭時代,對人才的尊崇和器重已經成為共識,那么用才也就不能局限于古板框架。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云上”平臺能夠讓人才“聞云而來”,但如何在“云下”打造“鳳凰臺”,讓人才永久性棲息、釋放干事創業智慧和力量,是各地必須面臨的現實課題。因此,“云上”引才的思維理念,要從“云上”走到“云下”,如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云思維”,打造異地研發機構、異地離岸孵化基地,打破傳統的人才隨地流轉的干事機制,讓人才擇業不受地域限制,在熟悉的城市和環境同樣能服務本地。只有有了柔性、人性化的設計,人才才能夠留得長、用得好,獲取人才紅利“最大同心圈”。
當然,“云上”引才背后有無數個環節和程序“螺絲”運轉,“云下”用才同樣是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資源、整合政策、協同發力。唯有站在促發展、服民生、利長遠的角度,將人才使用工作舉措細化深化,把用好用實人才作為目標導向,在優化配置人才資源與地方需求基礎上調整結構、合理創新,才能營造物盡其用、人才薈萃、人盡其才的良好氛圍,為地方各項事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