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每一項考古新發現都深化了我們對一個學術領域的認識。近日,2019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和全網直播的形式舉行。幾天的直播里,公眾和考古領隊們、評委們第一次在“云端”同步見證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誕生。
疥疙洞遺址位于漢中市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 萬至1.5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
在以往發現的有中國早期現代人化石的遺址中,包含文化遺物者極少,而疥疙洞遺址不僅出土了距今3 萬年左右的現代人化石,而且還發現大量用小石片制成的工具。專家介紹,這些發現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棗樹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隨州市東城辦事處文峰社區。
繼曾侯乙墓發掘之后,以葉家山、文峰塔等貴族墓葬的發掘為中心的曾國考古,不斷以考古發現構建起曾國這一周代諸侯國的世系。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信立祥表示,湖北隨州棗樹林貴族墓地出土了2000 余件青銅器,其中青銅禮樂器近600 件,銘文近6000 字,彌補了曾國春秋中期材料的空白,而春秋中期也是整個東周考古中資料最缺乏的一環。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是目前在新疆考古發現的唯一的年代明確的典型漢代城址。城址依山形水勢而建,北、西面筑墻,東、南以深澗為屏障,易守難攻,為漢朝修筑使用的軍事性質城址。城址所出的瓦當等建筑物與墓葬出土的文物年代相當。“石城子遺址當是史書所記的疏勒城,相關考古發現與甘肅漢簡所出有關戊己校尉資料相結合,可進一步研究兩漢對西域的有效管轄。”信立祥說。
小南山遺址位于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總面積40 余萬平方米,陸續進行過幾次考古發掘,發現了早至1.7 萬年前、晚至西漢的5 種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尤其是大量玉器的發現,確定了東方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起源。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器(圖 /新華社)
專家發現,小南山遺址出土的飾物中,軟玉占半數以上,在玦、環、匕等重器中比例更高。顯然,小南山人賦予軟玉巨大的象征性意味,重玉輕珉的觀念已經形成。人類世界的兩大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是西方黃金、東方玉器。前者形成于六千多年前,后者遲遲未有定論。小南山遺址玉器的發現,確立了東方比西方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早熟了兩三千年之久。
泉溝墓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里溝鎮,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唐吐蕃時期壁畫墓。壁畫墓在漢文化區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極為罕見。
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暗格內發現了一只保存完好的鎏金王冠,既有冕旒,又刻有雙龍,這都顯示墓主人很可能與唐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系,曾經擁有極高的統治地位,推測為唐吐蕃王室成員。由此也可以推知唐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可能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
陜西石峁一直被認為是“石破天驚”的發現。“皇城臺是石峁古城的核心區域,僅僅是大臺基北部很有限的一部分考古,就出土了玉器、陶鷹、口簧等4 萬件遺物,新發現的70 處石雕,包括20 多個依然鑲嵌在現有建筑護墻上的石雕圖案,其主題與藝術風格與后來的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虎’、商周青銅器的表現形式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顯示了它與中原文化交流的復雜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
專家表示,連續九年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作為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筑,展現了黃土高原上一處神秘王國都邑的極致輝煌。
平糧臺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經過6 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可以確認該城址為正方形,城門對稱分布;城內的“中軸線”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亦被發掘并復原;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
專家介紹,該城址方正規整、中軸對稱的特點,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陶水管排水系統也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絕佳材料。發現的雙輪車轍距今至少4200 年,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 年。
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的清理研究自2013 年啟動,2019 年終于完成。清理出的遺物數量超過17 萬件(套),包括16 萬件(套)瓷器、金銀器、銅器、竹木漆器等。清理出的船體屬于我國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類型,是重要的宋代船體標本。考古學家劉慶柱說,這艘船所代表的水下考古放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從打撈沉船開始,就采用了多學科結合的研究方法,考古與展示同時進行。

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內出土的白釉印花罐及內裝喇叭口瓶(圖/新華社)
“南海I 號”的發現及打撈發掘工作前后歷經近30年,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領域的發展歷程。
青銅對于夏商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被持續關注的原因。這是學界首次在中原地區揭示出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填補了冶金考古的空白,為深入探索夏商王朝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提供了豐富的考古資料。
旱峽玉礦遺址位于敦煌市東南三危山后山,西北距敦煌市約68 千米。
遺址由防御區、采礦區、選料區等組成。這個玉礦使用近2000 年,最早為距今4000 至3700 年,最晚至西漢早期。通過對房屋、工具、生活用品等遺跡的發掘研究,考古人員能基本勾勒出那2000 年間甘肅西部地區透閃石玉料開采、利用的景象。科學檢測分析顯示,山西下靳遺址墓地中的玉器玉料來自于旱峽玉礦,而徐州獅子山漢墓中的玉器,部分玉料也出自同在河西走廊的徑保爾草場玉礦。一系列的證據表明,甘肅地區的透閃石玉料很早就進入甘肅以東及周邊區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