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無私奉獻的父母,他們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金錢給了孩子,但孩子長大后卻自私自利、不懂感恩。出現這種情況,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非常大的關系。那么,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怎樣做,才能培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呢?
我有一位同事,兒子剛滿3個月,她就去外地工作了,一年難得回來兩三次,兒子是由奶奶帶大的。
等到兒子進入青春期,奶奶對孩子的教育感到力不從心,她才辭職回家,開始接手兒子的教育。沒想到,兒子與她很生疏,她對兒子的影響力并不大。而且,如果她與兒子奶奶發生矛盾,孩子總是站在奶奶一邊。
同事很失落,原以為自己在外努力工作,為兒子創造了更優越的條件,兒子會懂得她的辛苦,但兒子卻對媽媽的付出完全不領情。
所以,物質撫養固然重要,心理撫養更加不能忽視。如果真的是生活所迫,父母不得不離開孩子去謀生。那么,也要盡量利用現代通信工具和孩子進行交流,關心孩子的情感生活和心理變化。
小時候,我生病了,父親帶我去看病。走到一個山洞口時,山洞上面突然有火車鳴笛經過,我驚嚇不已,父親抱我入懷,一邊輕輕拍著我的背,一邊說:“不要怕,爸爸在這里。”
現在,父母年邁,擔心疾病,也害怕死亡,于是我會盡量陪伴在他們身邊,并且告訴他們:“不要怕,不管發生什么事情,我都會陪在你們身邊。”因為,我曾經就是這樣被他們無條件地愛著。
生活中有千千萬萬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對孩子的付出是巨大的。但是對于尊重孩子,很多父母卻不以為然。有的父母,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就和顏悅色;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就打擊甚至羞辱。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父母愛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成績。
其實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人格就開始形成了,即使孩子只有一兩歲,他也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個體,需要大人去尊重。
我是一個出生于農村的70后,從10歲開始,每年一到農忙季節,就要隨大人一起下地干活。干到筋疲力盡時,我自然就明白了父母的艱辛。所以,在不需要到地里干活的時候,我會盡量將家務做好,做飯、洗衣服等。
每次去縣城讀書,在離家的前一個小時,我一定會挑好幾擔水回家,把水缸灌滿。這樣,父親在忙完農活回家以后,就可以稍稍多休息一下了。
生活就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提醒我,我的成長是父母用節儉與辛苦成就的。有一天,當他們老去,當他們疾病纏身,照顧他們就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然,現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對于父母的付出就可以視而不見。我們依然需要以合適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讓孩子從小學會做家務。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就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收拾自己的玩具。再大一點,可以洗自己的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他承擔的越多,成長就越快。從小有擔當的孩子,長大以后才有可能盡心盡力去反哺父母。
有一些父母、老人因為過分疼愛孩子會拒絕孩子的付出,比如當孩子將好吃的送給他們吃時,他們會假裝自己不愛吃而拒絕孩子的分享。
長輩以為這是愛,其實是傷害。當你接受孩子的分享和付出時,當你對他說“謝謝”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喜悅的,感覺自己被家人需要,感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當孩子的分享和付出一次次遭到拒絕時,他會覺得家人是不需要他的。長大以后,他自然也不懂得要去照顧父母。
成為父母,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成為合格的父母,卻是一門學問。
只有做到以上4點,我們才不會付出一生心血卻養出一個讓你無家可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