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8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同情者”,一種新的“紅色恐慌”盯上澳大利亞商界執掌澳中工商業委員會4年多以來,海倫·索扎克對目前高達2350億澳元的澳中雙邊貿易有著百科全書般的了解。遺憾的是,她辭職了。她說是個人原因,但恰逢澳中關系明顯惡化之際。
盡管中澳貿易仍蓬勃發展,卻未能幸免于政治影響。索扎克不僅要面對因貿易糾紛而憂心的會員,還要面對反華鷹派的不斷攻擊,他們把任何支持與北京發展關系的人都貼上“中國同情者”或“辯護者”的標簽。她因在一次網絡研討會上強調對華貿易重要性而在議會受到攻擊。右翼議員安德魯·哈斯蒂指責她將經濟利益置于國家安全之上。哈斯蒂這類人的這種言論讓許多澳大利亞人擔憂。前外交和貿易部部長丹尼斯·理查德森說:“打著愛國幌子,暗示持異議的人就是對澳大利亞不忠,這太過分了。”
索扎克說,她這樣的角色通常會遭受此類打擊,但她仍堅定不移地支持澳中貿易關系。考慮到中國和亞洲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這種關系至關重要,“現在……有種荒謬想法認為我們必須在國家(美中)之間做選擇”。
觀察人士發現,堪培拉在與北京關系問題上發出的言語,表明其越發懷有戒心。“價值觀”“國家安全威脅”是不斷出現的詞語。這表明堪培拉的路線已從全球構想轉向以美國為中心、強調軍力。這樣的暗流嚇壞澳企業。
澳智庫“中國事務”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克利夫頓說,目前存在一種有毒氣氛,澳商界領袖不愿為平衡安全與商業利益站出來說話,擔心被貼上親北京標簽,“批評者們把呼吁(對華)接觸與綏靖行為混為一談。這種有毒氣氛持續下去,不符合澳國家利益。”6月份,他的智庫——成立目的是鼓勵企業、政府和安全機構討論中國問題——遭到澳媒抨擊。歷史
學家亨利·雷諾茲撰文說,對中國事務進行攻擊,是澳國防和外交政策突然大轉變的表現,“我們已認定中國是敵人,主動招惹這個國家的敵意并以此為榮”。
但隨著澳大利亞陷入近30年來首次衰退,眼下或許不是主動制造敵意的好時機。有人說,最近的緊張局勢很大程度上是長期存在的“紅色恐慌”式焦慮在社交媒體時代的浮現。部分原因是一些喜歡用“對華軟弱”等詞匯的澳媒受到誤導,這也跟美國通過社交媒體推動反共情緒有關。澳前國防部長保羅·巴拉特說,更糟的是,莫里森似乎在模仿特朗普的做法。▲(作者Su-LinTan,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