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海
摘要:在縣級融媒體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具備一支素質過硬、本領過強的記者隊伍。記者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會對縣級融媒體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記者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為縣級融媒體的發展提供助力。本文詳細闡述了新時代對記者提出的“四力”要求,并通過提高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促進其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助推縣級融媒體的發展。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記者;“四力”;發展
一、“四力”概述
“四力”具體是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下面筆者對記者需要具備的“四力”進行詮釋:
(一)腳力
對于記者來說,腳力極為重要,在搜集新聞資料的時候,要必須下基層,深入到新聞一線中,這樣才能了解到最真實的情況以及最感人的細節。因此,新聞記者一定要加強練習腳力,這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容收集新聞信息,提高新聞工作效率。同時,通過對新聞記者腳力的觀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斷出其業務能力。
(二)眼力
眼力就是指觀察力與發現力,它的背后是判斷力與辨別力。新聞記者在搜集、記錄新聞的時候,必須要保證其真實性。因此,新聞記者一定要通過自己的眼力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判斷。尤其是在當前的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新聞記者一定要具備一個好眼力,這樣才能將新聞中所隱藏的信息找出來,然后在對這些信息進行報道,使新聞更具價值,增強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影響力。
(三)腦力
思考通常是依靠腦力完成的,可以說,腦力是思考的能力的體現。新聞記者的腦力直接決定其思考能力。新聞記者的腦力重點強調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以及人們精神文明的建立,新聞記者具有一定的腦力,這樣所記錄和報道的新聞事件才更具價值與意義。在當前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而碎片化信息也越來越多,再加上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聞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記者如何在這些信息中找到最有價值的新聞,重點就在于其腦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思考能力,這樣才能實現新聞事件的真實報道。
(四)筆力
對于筆力,古人的論述有很多,但是無外乎書寫和文章的氣勢這兩種。這里的筆力,其含義要遠遠比這兩種深刻。在當前新聞報道中,對新聞的制作十分困難,各個崗位需要有密切且熟練的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報道出更高質量的新聞。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只有配上更具“激情”的文字才能將新聞內容更為深刻地體現出來,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呈現在受眾眼前。
二、關于提升“四力”,助推縣級融媒體發展的分析
(一)著眼“腳力”,改變采訪作風
“腳力”之所以排在“四力”首位,主要是因為想要完成好新聞宣傳工作,好的作風必不可少。良好的作風是新聞宣傳工作高效開展的前提條件,大量的優質新聞報道都是記者深入到一線挖掘出來的。筆者作為一名老記者,數年的工作經歷印證了好新聞都是走出來的這個道理,有時候只為了一個幾秒鐘的鏡頭,會走好幾十里地,會到偏遠的山區主要幾天;為了拍攝一個感人的場景,會等待數個小時。2019年3月底發生的涼山州木里縣森林火災,造成了31人遇難。在火災發生的第二天,該縣的記者到達火災現場,成為了最早報道火災的媒體之一。不懼危險,不怕犧牲,將消防隊員奮不顧身的“逆行”記錄了下來,并制作了關于火災的專題報道,隨后在縣級融媒體中心播出,獲得了社會一致好評。
新聞報道就是對百姓生活、社會時事的報道,好的新聞作品一定是來自群眾、來自實踐,而好記者一定活躍在群眾中。為此,這就要求我們記者要嚴格遵循“三貼近”原則,深入到基層中,將群眾關心的事情以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報道出來,講好中國故事,傳好中國聲音。這樣一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社會影響力也會隨之提高,從而為其縱向深度發展奠定基礎。
(二)著眼“眼力”,深入挖掘新聞價值
當前社會正處于“信息爆炸”時代,如何從大量繁雜的信息中找到高價值的信息是對記者眼力的考驗。對于同一個事件、同一個人物,為什么不同記者所報道出來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眼力”不同。新聞記者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冗雜的信息中找到真實的、高價值的信息,既要做到人見之所見,也要做到人見所未見。
在最近發生的北大女學生自殺事件中,很多記者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包麗男友的身上,而導致包麗自殺的真正“兇手”,也就是PUA,卻很少被關注到。筆者對PUA進行了深入挖掘,PuA最早源于美國,字面上看,是搭訕藝術家,最后演變到當前的精神控制。目前全球眾多女性都受其害,他們并沒有認識到PUA的危害。針對此,記者可以單對PUA進行深度挖掘和報道,讓社會群眾認識到PUA的危害,杜絕參與到PUA當中,拒絕被他人精神控制。該報道做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將真正的“罪魁禍首”擺在人們眼前,避免更多人受到PUA的毒害。記者在該社會事件中看到了他人沒有看到的現象,使得新聞報道更具價值。
記者不斷提高自己的“眼力”,就要進一步提高對意識形態領域各種觀點、言論、思想的鑒別力和判斷力,真正實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融媒體時代,縣級融媒體中心想到得到縱向深度發展,記者“眼力”的提高至關重要,記者只有報道出更具深度的新聞,才會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縣級融媒體中心才會得到更多的關注,進而影響力才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著眼“腦力”,增強策劃構思能力
新聞報道工作,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腦力工作,需要新聞記者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辨別能力。首先要提高新聞記者的政治的鑒別力,分別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組織能力,在實際新聞采訪與報道中,還包括選題策劃能力以及新聞點把握能力。
如,在報道人物事件的時候,要打破以往的報道方式,另辟蹊徑,進行深度挖掘和報道。就拿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小人物”李長慶來說,他是某村的書記,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我們作為記者,要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具有高價值的新聞事件,要及時進行跟蹤報道。但是李長慶生前留下的資料、音視頻非常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報道的難度,如何將一個長期奮斗在一線、將自己奉獻給國家和人民的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報道出來,就需要我們記者開動腦筋,創新報道方式,進行深入挖掘。我們可將李長慶兒子領取父親遺物為切入點,通過記錄他兒子走訪父親辦公的地方與接觸的人和事,使他完成一場特殊的“心路歷程”,將李長慶扎根偏遠山區數十載,無論條件怎么艱苦都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恪盡職守,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干部形象展現出來。隨著節目的播出,社會群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并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具備較強的“腦力”,也就是在工作和學習中勤思考、善思考并準確判斷的能力。記者想要增強自身的“腦力”,必須要多動多想,只有讓腦子動起來,才能真正參與到思考中,才能在充滿“表象”的事件中挖掘出“實質”,從而達到“撥云見日”的效果,而這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深度建設和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著眼“筆力”,創新表達方式
筆力是對腳力、眼力以及腦力的體現。筆力,從表現上來看,其實是記者在新聞編輯中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但是從本質來說,是新聞記者自身職業素養、政治情感、思想厚度、文化功底的體現。筆力,體現在記者構思與寫作中,體現在記者鏡頭中,是新聞記者綜合素養的呈現。當前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渠道變得越來越豐富,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在報道的時候必須要做到有故事、有細節、有現場,以新穎的角度和方式將事件呈現在受眾眼前,字里行間要充滿時代氣息。而這就要求新聞記者用發揮自身的“筆力”,制作出百信喜愛的新聞作品。
當前時代,雖然新聞更注重圖片、視頻以及音頻,但是記者的筆頭功夫依然不可忽視。新聞記者想要適應當前社會,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筆力”,多渠道學習,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同時還要不斷寫作練習,從而使得“筆力”這項基本功變得更加扎實。新聞記者在增強自身“筆力”的時候,還要與群眾實際生活想貼近。筆力來自平實,也來自真實;來自真情、也來自生活。記者不僅要講好故事,還要寫好故事,這樣才能使新聞作品更具影響力與引導力。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讓新聞報道更加“鮮活”,為了讓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更為長久,記者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四力”,全方位記錄時代、唱響時代。
三、結語
總之,新聞記者作為信息的搜集者,其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會對新聞報道產生直接影響。為了促進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縱向建設與發展,為了更好適應融媒體時代,必須要不斷提高記者的“四力”,增強其職業素養,這樣才能制作出更多符合受眾“胃口”的新聞作品,才能滿足受眾需求,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開辟出一條道路。
(作者單位:貴州省凱里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