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貴 曹亞鉑 趙林

由于印度長期被殖民的歷史,以及建國后主動發起戰爭卻被鄰國重創的不光彩經歷,多數人印象中的印度軍隊總是那么落后和“不堪一擊”。然而,印度卻一直以世界大國、軍事強國自居,一部分了解印度的人也認為印度早已今非昔比。那么,現在的印度軍隊到底是依舊“不堪一擊”還是已經“不可戰勝”呢?這需要我們從多角度理性地分析看待。
從英國殖民下獨立的印度,深受西方“霸權”思維和“殖民擴張”思想的影響。比如,作為印度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開國總理尼赫魯有句名言:“印度以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而正是這句話成了印度的奠國政策。此后,印度一直致力于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與此相適應,印度的國防政策在“立足南亞、稱雄印度洋、爭當世界軍事強國”的思想指導下,推行了“地區性有限威懾”軍事戰略,不但要做南亞次大陸的霸主,還要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從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先后武力占領了克什米爾大部地區、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錫金王國等地,充分彰顯了其骨子里的大國夢和地區霸權野心。
印度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七位;人口總數為13.44億,居世界第二位。為滿足其霸權野心,印度一直保持著龐大的軍隊規模。印度武裝部隊包括陸、海、空三軍,以及海岸防衛部隊、中央準軍事部隊和后備力量等,現役人數達132.5萬,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陸軍總兵力113萬,居世界第一,包括4個集團軍、12個軍、37個師和15個獨立旅,擁有坦克3000多輛,裝甲車1000多輛,火炮4000多門,迫擊炮7000多門,高炮3000多門,防空導彈1000多部,直升機300架;海軍總兵力5.5萬人,編東部、西部、南部和遠東3個地區司令部,東、西2支艦隊,以及潛艇司令部和海軍航空兵司令部,擁有艦船155艘,包括2艘航空母艦,2艘船塢登陸艦,5艘坦克登陸艦,11艘驅逐艦,19艘護衛艦,19艘潛艇,其他戰斗支援艦20艘;空軍總兵力12.7萬人,分西、西南、東、南和中央5個軍區,裝備各型飛機約1400架、直升機180架,僅最新式的四代戰斗機就有100多架,包括64架米格-29、35架幻影-2000、8架蘇-30MK等,另有38個薩姆導彈中隊。此外,印度還是除了五常之外,核武器最為成熟的國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成功自力更生造出了核彈,如今更擁有射程5000千米的烈火-5遠程導彈,并在研究射程達10000千米的烈火-6洲際導彈。

印度超日王號航空母艦編隊
早在2019年,英國《簡式防務周刊》就曾報道,印度陸軍正在大面積的執行師改旅方案,以期進一步提高軍隊戰斗力。之前印軍沿用的是蘇聯軍隊的建制,一個整建制師裝備和人員數量規模龐大,靈活性差,如今印軍打算用5~6個合成營組成一個“一體化戰斗群”,最大限度提高單個戰斗群的戰斗力和調動的靈活性。此外,也有消息稱,印度總理莫迪增設了國防參謀長一職,以期結束三軍沖突紛亂狀態,提高軍隊的整體作戰效能。從這些消息可以看出,印度也在努力通過軍隊改革進一步提高實力,以適應現代化戰爭節奏,至于其改革成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印度的國防工業體系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政府和軍方的好高騖遠,加之低效的官僚統治和辦事體系,印度缺乏對國防需求進行全面且長期的評估,既沒有明確的整體國防戰略,也沒有明確的國防工業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印度軍工行業腐敗成風,經常出現研制經費被貪污、挪用的情況。比如,2007年,印度從法國訂購鯨魚級潛艇的合同價值30億美元,僅回扣就達到1億美元,回扣率高達3%左右。
印度號稱“第四軍事強國”,但是與前十名的其他國家相比,印度軍隊的裝備國產化率最低。20世紀90年代,印度就許諾要把國產化武器裝備的比例從當時的30%提高到2005年的70%,但是時至今日,印度超過70%的武器裝備仍依靠從國外進口。巴基斯坦M. Ali Ehsan博士表示,印度軍隊超過90%的現代化武器都依賴進口,并且自己不具備對其進行大修的能力。大量的進口武器導致印度每年需要將一大筆軍費消耗在聘請外國專家顧問上,而印度的工程師無法自行修復這些進口武器。此外,印度雖然靠進口獲得了不少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高昂的采購價格限制了采購數量,導致印度軍隊必須繼續使用一些老舊的裝備來維持軍隊規模。比如,印度從法國進口的陣風戰機,雖然性能足夠先進,但是單價卻超過2億美元,印度空軍只能采購36架,而印度空軍還有大約300架米格-21戰機需要進行替換。

印度從法國進口的陣風戰機

印度自研的阿瓊坦克
雖然印度國防工業體系存在諸多問題,支撐其“軍事強國”也需要大量采購世界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印度也意識到了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建設軍工體系和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比如,1994年印度政府就制定了《1995年—2005年自主防衛十年規劃》,確定了引進、改造和自行研制相結合,不斷提高裝備自給能力,全面加速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的跨世紀國防發展道路。同時,現任總理莫迪近年來又力推“印度制造”戰略,旨在促進投資和加強創新,爭取短時間內走向經濟繁榮。在自主化進程中,印度陸軍的阿瓊主戰坦克、空軍的光輝戰機、海軍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比較具有代表性。這些裝備研發過程中都遭遇了困難,不僅性能遠遠不如進口的武器裝備,還消耗了大量的時間與資金。阿瓊坦克與光輝戰機的研發時間都超過30年,但終究算研制成功,而維克蘭特號航母開工10年之后依然沒有完成建造。
印度在軍隊中實行聯隊制度、低級軍官委任制度和募兵制度。由于受印度社會種姓制度、民族、宗教和英軍的影響,印軍軍官多來自印度的上層社會,出身地主和資產階級,而士兵多來自廣大農村。同時,印軍官兵之間等級森嚴、待遇懸殊,官兵之間存在著有形、無形的思想隔閡。軍官經常打罵、欺壓士兵,克扣士兵生活費,士兵中的“低種姓”人被視為“下賤人”,深受軍官和其他士兵欺壓。永久委任軍官和低級委任軍官之間爭權奪利,中高級軍官之間派系斗爭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比如,印軍的軍官食堂、低級委任軍官食堂和士兵食堂嚴格分開,軍官和士兵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因此,印軍官兵之間、各階層之間關系疏遠、矛盾突出的現象普遍存在。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具有深刻的社會性。語言不同容易造成誤解,宗教和風俗不同可能產生摩擦,極端復雜的民族宗教構成使得印度軍隊凝聚力、戰斗力受到很大影響。比如,1984年10月31日,印度總理迪拉·甘地被錫克族警衛士兵槍殺一案,就是印軍內部民族矛盾嚴重的典型反映。由于民族不同、教派不一、語言不通、習俗各異,官兵之間互不信任、互相隔閡,尤其是印度、錫克教同伊斯蘭教的矛盾更為突出,常常發生糾紛。同時,各民族聯隊之間的隔閡和矛盾也比較大,戰時很難高效協調、配合。為淡化民族矛盾,印度陸軍迄今仍沿用按照民族和宗教編組部隊的方式,以利于上層對部隊的控制,并緩解不同民族軍人之間日常顯見的生活習俗矛盾和宗教信仰矛盾。

正在巡邏的印度士兵
多年來,印軍一直實行三軍分立的組織體制,沒有統一的組織指揮機構。這種體制極不適應現代化戰爭對軍隊編制的需要,并造成陸海空三軍間的隔閡和相互爭權。同時,印度的軍政矛盾也由來已久,特別是印軍在政治上和軍隊建設上無決策權,只有建議權,而政府高層決策者往往又不懂軍事,容易導致軍事決策的失誤,造成軍政官員相互指責和抱怨,工作很難順利開展。此外,正規部隊和地方部隊之間的矛盾也很突出。地方部隊在待遇、晉升、裝備等方面劣于正規部隊,但戰時卻通常擔任一線作戰任務,并受當地正規軍指揮。因此,地方部隊備受歧視,導致他們對正規部隊不滿,時常發生沖突,作戰中也很難協調一致行動。
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廣闊的領土為其提供了廣大的戰略縱深。不僅如此,印度的戰略位置總體也很具優勢。比如,印度南面一半以上的國土伸入印度洋,使其不容易遭到大舉陸地進攻;北面有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作為屏障,使得這個方向的防守具有天然優勢。因此,印度在弱勢時可以防守海岸線,強勢時則可以用海軍配合戰略出擊。此外,印度周邊的鄰國多是小國,比如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由于國力弱小,無法對印度的發展形成阻力,更加助長了印度的自信心。
雖然印度軍隊在和北方鄰國作戰中吃了敗仗,但是從印度獨立后的其他幾場戰爭看,印軍的總體戰績還是不錯的。首先,印度軍隊前身作為英屬軍隊,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具有一定的實戰經驗。其次,1947年印度獨立后,在第一次印巴戰爭中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占據了主動地位;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成功占領東巴基斯坦并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1973年實現對錫金軍事占領,并于1975年正式吞并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1999年又在和巴基斯坦的卡吉爾戰爭中取得勝利。
印度在外交場上似乎左右逢源,能夠得到西方國家甚至俄羅斯的青睞。自莫迪總理上任以來,也一直在下大力氣鞏固印度和俄羅斯、日本及美國之間的關系,印度和這些國家建立聯盟有著重要戰略意義。雖然這些國家出于特殊的目的和印度交好,但印度也確實從中獲得很多的發展機會。比如,西方對印度未禁售武器,印軍就能大量采購各國的現代化裝備,同時印度還有機會參與到其他國家的研發項目。此外,印度人口基數大,年輕人占比高,具有充足的兵源;GDP增速較快,軍費來源有保障,這些都為印度軍隊的發展提供了續航力。
綜合來看,印度軍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經營,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具有其優勢,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一點可在最近的中印加勒萬河谷地區沖突中管窺一斑。但是,美國陸軍元帥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結束后說過一句名言:“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在接受采訪時也曾說:“不要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個應該作為一條軍事禁忌,誰打中國,真的是進得去出不來。”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