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功,王 睿
(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山西臨汾041000)
巴氏新小綏螨是一種小型捕食性益螨,屬蜱螨亞綱 (Acari) 寄螨目(Parasitiformes) 革螨亞目(Gamasida)植綏螨科(Phytoseiidae)小新綏螨屬(Neoseiulas)。因其食性較廣,發育歷期短、自然死亡率低、產卵率高、擴散力強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葉螨、粉螨和薊馬等害蟲的防治,是目前最好的生物防治產品之一。巴氏新小綏螨廣泛分布于歐洲和美國。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廣東、福建、湖南、江西、云南及河北等省市的柑桔、番木瓜和黃花蒿等植物上及貯藏物中,食性較廣,主要以葉螨、粉螨和薊馬等為食[1-2]。目前,巴氏新小綏螨的規模化人工飼養技術已經成熟,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桔、蘋果、棉花及蔬菜等作物螨類和薊馬等害蟲,已有大量報道[3-15]。
麥蜘蛛是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害蟲之一,屬蛛形綱蜱螨目。麥蜘蛛為害小麥,一般年份減產10%左右,嚴重發生年份減產20%左右。山西省南部麥區為山西小麥主產區[16-17]。麥蜘蛛為當地冬小麥上主要害蟲之一,有麥長腿蜘蛛和麥圓蜘蛛2 種,晉南麥田為麥長腿蜘蛛和麥圓蜘蛛的混發區,其中,水地麥田以麥圓蜘蛛為主,旱地麥田以麥長腿蜘蛛為主。目前,生產上主要采用小麥播前種子藥劑拌種[18-19]、返青后化學藥劑噴霧防治[20]及農業綜合措施[21]控制麥蜘蛛為害,存在農業防控措施見效慢、化學藥劑防治易導致害螨抗藥性產生及長期、過量使用會導致污染環境等問題。但將巴氏新小綏螨用于冬小麥田麥蜘蛛的防治研究尚未見報道。
為探明巴氏新小綏螨對麥蜘蛛的控制作用和控制效果,筆者采用田間定量投放巴氏新小綏螨方法,對投放前及投放15 d 后的麥蜘蛛數量進行了調查,旨在為山西晉南麥區利用捕食螨控制麥蜘蛛提供科學依據。
供試巴氏新小綏螨由首伯農(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每瓶1.5 萬頭,投放量為75 瓶/hm2。供試小麥品種為冀麥325,該品種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選育,適宜山西南部水肥地塊種植,具有抗逆、豐產性好等優點。
試驗在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洪堡基地內進行,屬于麥長腿蜘蛛和麥圓蜘蛛混合發生地塊。采用大區設計,不設重復,投放區與不投放對照區各占地0.06 hm2。田間管理按大田常規管理進行,播前一次性底施三元復合肥(N、P、K 含量分別為24%、14%、6%)750 kg/hm2,10 月 24 日播種,播量300 kg/hm2。翌年3 月26 日小麥起身期追施尿素225 kg/hm2。4 月20 日,調查投放區與不投放區(對照)的麥蜘蛛蟲口基數。4 月21 日,采用每隔4 行投放1 行方法田間釋放巴氏新小綏螨,投放量112.5 萬頭/hm2。投放時先打開瓶蓋,再順著麥行頂部輕輕敲擊瓶子,將螨蟲與餌料均勻布撒到小麥植株上。
1.3.1 存活率和防效的測定 釋放14 d 后(5 月5 日),參照 NY/T 615—2002《麥蜘蛛測報調查規范》[22],在投放區與對照區每塊地對角線5 點取樣,每點查33.3 cm 單行長,分別調查它們的麥蜘蛛數,計算麥蜘蛛的存活率及防治效果。
1.3.2 產量和投入產出比的測定 6 月13 日小麥收獲,分區實打實收,按13%標準水分含量折算成最終產量,同時計算投入產出比。
從表1 可以看出,投放區的麥蜘蛛存活率為14.29%,未投放對照區的麥蜘蛛存活率為296.88%,投放巴氏新小綏螨對麥蜘蛛的校正防效為95.19%。

表1 巴氏新小綏螨對麥蜘蛛的控制效果
從表2 可以看出,在其他投入相同不計情況下,投放區的防治費用為1 725 元/hm2,投放區的小麥比對照區增產1 495.05 kg/hm2,增產幅度達24.81%;投放巴氏新小綏螨地塊的小麥凈收入比不投放地塊增加1 863.12 元/hm2,增幅達12.88%,投放巴氏新小綏螨的投入產出比為2.08∶1。

表2 巴氏新小綏螨防治麥蜘蛛的投入產出分析
本研究通過田間定時定量投放方法對巴氏新小綏螨防治麥蜘蛛的效果進行研究為首次報道。本研究表明,在晉南麥長腿蜘蛛和麥圓蜘蛛混合發生地塊,定時定量投放巴氏新小綏螨,能有效控制麥蜘蛛為害,增產效果顯著;對于不同蟲口密度麥蜘蛛的適宜投放量及投放時間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經濟效益方面考慮,投放區的小麥產量比不投放區提高1 495.05 kg/hm2,凈收入增加1 863.12 元/hm2,投入產出比為2.08∶1。投入產出比較低的原因可能與小麥價格低、雇工費用高及田間開放環境需要投放較多捕食性天敵、該捕食性天敵不能長期在北方小麥生存難以做到一次投放長期有效等因素有關。對此,可以通過改進包裝,變遍地敲打的被動式投放為定點懸掛自動釋放式投放,減少投放用工費用;還可通過對巴氏新小綏螨不同生存環境適應性的研究和田間自然條件下長期生存條件的研究,減少產品購置費用來解決。
在防治大田作物害蟲中,雖然應以生物防治為主,但有時不可避免的要進行化學防治。為協調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二者之間的關系,應加強麥蜘蛛抗藥性天敵培育或尋找對天敵殺傷力較小的化學藥劑,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