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雅,張 燁,李 唐
(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
梨小食心蟲(Grapholitha molesta)是世界性的主要蛀果害蟲之一,也是我國許多果區的常發性重要害蟲,為害梨、桃、杏、李、山楂、蘋果等多種果樹,且成災面積愈來愈大,呈逐年加重的態勢[1-3]。梨小食心蟲一年可發生多代,世代重疊現象較明顯,因其具有寄主多樣、鉆蛀等為害特點,給防治帶來諸多困難[4]。在生產實踐中,化學防治是防治梨小食心蟲的主要防控方法,而化學農藥的長期頻繁使用,不僅導致害蟲抗性增強、果品和環境污染,還會不可避免地傷及天敵。
性信息素具有高效、無毒、不易產生抗性、使用方便、應用地域廣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于多種害蟲的誘捕、蟲情測報、干擾交配等方面[5-7]。目前,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梨小食心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8-10]。
目前,梨小食心蟲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梨園發生較為嚴重,對梨果品質、產量影響較大。雖然化學農藥的使用對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梨小食心蟲第3 代出現世代重疊現象、幼蟲鉆蛀隱蔽性強等原因,導致了防治難、效果差、用藥多等問題。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生物防治課題組對運城梨園梨小食心蟲的發生規律進行了研究,以期明確防治梨小食心蟲的關鍵時期,并利用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梨小食心蟲進行迷向處理,旨在為梨園合理應用梨小食心蟲信息素迷向散發器防治梨小食心蟲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在運城市鹽湖區泓芝驛鎮郭半村梨園進行,面積約155 hm2。梨小食心蟲發生較為嚴重,且成災面積越來越大,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三角形誘捕器由性誘芯與黏蟲板組成,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將細鐵絲縱向穿透性誘芯,并固定在三角形誘捕器的中心,性誘芯與黏蟲板需保持1 cm 距離。
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外表紅色、細長絲狀,直徑約3 mm,長30 cm,內為細鐵絲芯,外為一層包裹有性信息素制劑的膠層,每根含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270 mg。
1.3.1 梨小食心蟲成蟲的發生規律調查 2019 年3 月15 日至9 月30 日,選擇有代表性的梨園作為監測園,在園中均勻懸掛3 個誘捕器,誘捕器的間距需保持30 m 以上,每公頃1 個。誘捕器用細鐵絲懸掛于樹冠外圍,懸掛高度1.5 m 左右。每隔1 d 上午固定時間記載誘蛾數量,并及時清除黏蟲板上的全部蟲尸及雜物,根據黏蟲板情況及時更換新的,性誘芯需每月更換1 次。
1.3.2 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梨小食心蟲的迷向效果 2019 年6 月1 日至9 月30 日設置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試驗設2 組處理:示范園在梨樹樹冠上部1/3 處的稍粗且牢固的分枝上,按照600 根/hm2的密度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示范園面積6.67 hm2;對照園不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選擇距離示范園1 000 m 以上的常規化學農藥防治的梨園。對照園與示范園的栽培管理水平、梨小食心蟲成蟲發生情況均相同。
按照1.3.1 設置誘捕器,每5 d 檢查記載1 次誘蛾數量,計算迷向率。
由圖1 可知,梨小食心蟲成蟲在監測期間雖有5 個發生高峰,除了第1 個高峰較為明顯,其余的4 個發生高峰均不明顯。可能是由于本年度降雨量較少,梨小食心蟲成蟲受氣象干旱影響,種群數量不多。梨小食心蟲成蟲第1 個發生高峰在3 月底至4 月上旬;第2 個發生高峰在5 月底至6 月上旬;第3 個發生高峰在6 月下旬;第4 個發生高峰在8 月上旬;第5 個發生高峰在8 月底至9 月初。其中,第1 個發生高峰持續時間長且發生數量高,最高峰值發生在3 月28 日,誘集到1 209 頭梨小食心蟲成蟲。
從圖2 可以看出,在常規化防對照園,梨小食心蟲成蟲的數量呈現波動狀態,高峰期出現在8 月中下旬。其中,8 月25 日誘集到的梨小食心蟲總量達194 頭,為最高值,隨后數量呈下降趨勢。而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的示范園,在整個調查期誘集到極少量的梨小食心蟲,說明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持效性較好,迷向效果未隨時間推移而減弱。在整個調查期間,示范園的梨小食心蟲誘蛾總量為8 頭,遠低于常規化防對照園的梨小食心蟲誘蛾總量(784 頭),迷向率可達98.98%。
寄主、地域、氣候、農業措施、天敵等是影響梨小食心蟲種群結構消長變化的諸多因素,因此,明確梨小食心蟲在當地的發生規律,可為梨小食心蟲綜合防治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表明,運城梨小食心蟲發生規律為梨小食心蟲始見于3 月下旬,至9 月中旬后發生數量顯著減少,一年可發生4~5 代。其中第1 個發生高峰在3 月底至4 月上旬,是越冬代成蟲羽化的高峰期;第2 個發生高峰在5 月底至6 月上旬,是第1 代梨小食心蟲發生盛期;第3 個發生高峰在6 月下旬,是第2 代梨小食心蟲發生盛期;第4 個發生高峰和第5 個發生高峰在8 月上旬至9 月初,是第3 代和第4 代梨小食心蟲發生盛期,此時期梨小食心蟲的卵、幼蟲、成蟲同時發生。這與陸洋[11]調查結果一致。根據運城梨園梨小食心蟲成蟲發生規律,本研究表明,每年3 月中下旬、6 月下旬至8 月下旬是防治梨小食心蟲的關鍵時期,應重點防控。
基于性信息素的成蟲迷向防治技術是近年來防治梨小食心蟲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國內外關于性信息素對梨小食心蟲防治的研究報道均表明其對雄成蟲的迷向效果顯著[12-13]。郭曉軍等[14]大面積連片應用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桃園梨小食心蟲進行防控,結果表明,3 個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處理區梨小食心蟲的迷向率均在98.10%以上,性信息素處理區梨小食心蟲的種群數量顯著低于常規化學防治的對照區。李萍等[15]在桃樹花期將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懸掛于桃園中,可持續對各代雄成蟲產生迷向作用,迷向率在95%以上。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相似,在運城梨園施用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迷向效果可以達到98.98%,充分表明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梨小食心蟲雄蟲發揮了迷向作用,降低了梨小食心蟲成蟲的交配率,減少了其后代的種群數量,對梨小食心蟲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值得大面積推廣。
在實際推廣中,要盡早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最好在越冬代成蟲羽化之前懸掛,可大大降低梨小食心蟲種群密度。在梨小食心蟲發生高峰期,還可采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與殺蟲劑聯合技術,具體施藥劑量、時間、頻次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