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毓忠,李 妍,方治豪,海 艷,王凱濤
(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新疆綠洲農業病蟲害治理與植保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新疆石河子832003)
帚枝千屈菜(Lythrum virgatumLinn.)為千屈菜科(Lythraceae)宿根多年生濕生小灌木類植物,別稱水柳[1]。它具有耐鹽堿、耐旱、耐寒等特性,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另外,帚枝千屈菜秀麗整齊的高大株叢、淡雅美麗的花色、較長的花期和觀賞時間、簡單的養護管理方法以及凈化水體的優良功效,在全國各地的河岸沿線、濕地及湖邊都可作為景觀植物栽植。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常常用作鑲嵌于林地邊緣的花鏡或道路邊的綠化隔離帶[2],也可栽植于城市景觀河邊,發揮其進化水體的城市生態衛士功能。其全草還可入藥[3]。石河子市也大量從外地引種和栽植帚枝千屈菜,主要作為花鏡和水體保護應用于城市景觀。關于帚枝千屈菜病害的報道并不多見,白粉病主要危害其葉片、莖稈和花梗等部位,以白色粉狀物覆蓋葉片,使葉片失綠甚至干枯死亡,導致植株早衰,花期縮短,嚴重影響其觀賞價值。南斯拉夫和我國內蒙古都已報道了千屈菜(L.salicaria)白粉病的發生和危害,依據病菌的形態特征,將病原確定為千屈菜白粉病菌Erysiphe lythri[4-5],但并未記錄病菌是否可以感染千屈菜屬的其他種類,包括小灌木類的帚枝千屈菜(E.lythri)。
本研究擬通過田間調查、病菌形態觀察和rD-NA-ITS 區序列分析,明確石河子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危害現狀及病原菌種類,為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2018 年7 月上旬帚枝千屈菜白粉病在石河子市初始發生,在病害發生較普遍的市區景觀河公園內,每隔7~10 d,采集白粉病癥狀明顯的新鮮葉片或莖稈,用自封袋帶回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實驗室,用于病菌的形態觀察和鑒定,直到9 月上旬結束。
從7 月上旬開始,每隔7~10 d 定點觀察田間白粉病的發生擴展情況,記錄病害的癥狀表現,以及病菌有性時代閉囊殼的出現時間等。
將采集的新鮮白粉病樣本帶回實驗室后,用透明膠帶粘貼病組織上的新鮮病斑,然后將膠帶粘貼面向下,小心放置在滴加蒸餾水的載玻片表面,如果氣泡太多,可在水中添加少量的洗衣粉(1%)。用光學顯微鏡(MOTIC BA300)觀察和記錄描述病菌的形態特征,并測量病菌各個營養體和繁殖體的大小,主要包括外生菌絲、附著胞的形狀、分生孢子梗的特征和大小、分生孢子的著生方式及形態大小;閉囊殼的顏色、形態大小,閉囊殼上附屬絲的形態、附屬絲數量;閉囊殼內含有的子囊數、子囊的形態、大小,單個子囊內子囊孢子數、孢子特征形態和大小等[6-7]。將觀察記錄的病菌特征結果,參考白粉菌系統分類鑒定方法[8-12],明確引起石河子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病原分類地位。
1.4.1 基因組DNA 的提取和PCR 擴增 在白粉病發生高峰期,采集新鮮的白粉病癥狀明顯的葉片帶回室內,用干凈的毛筆刷取葉片表面的白粉層,收集大約0.5 g 病菌樣品,用真菌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BioFlux 公司),依據說明書的步驟提取白粉菌基因組DNA。PCR 擴增采用真菌rDNA-ITS 區通用引物為ITS1/ITS4,引物交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序列分別為ITS1(5′-TCCGTAGGTG AACCTGCGG-3′)、ITS4(5′-TCCTCCGCTTATTGAT ATGC-3′)[7]。PCR 擴增程序參照 MORI 等[9]的方法進行,用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目標片段。
1.4.2 病菌rDNA-ITS 區序列的分析 將電泳檢測后的病菌rDNA-ITS 區擴增產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測序,測序結果進行拼接、校正后,在 GenBank(https://www.ncbi.nlm.nih.gov)數據庫上傳測序結果,并進行核酸序列BLAST 比對和分析,比對結果用于病菌rDNA-ITS 區的序列同源性分析和鑒定;同時查閱千屈菜(Lythrum)白粉病的相關資料和已登錄的序列,同時查閱和下載白粉菌屬(Erysiphe)相近種的rDNA-ITS 區序列,采用DNAMAN 8.0 軟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MEGA 7.0 軟件用鄰近距離法構建系統進化樹[13-15]。
觀察發現,在石河子市,帚枝千屈菜白粉病從7 月初開始,病菌以感染葉片為主,莖稈、葉柄、花穗軸、萼片和托葉也可感染,花瓣一般不感染。發病初期,植株下部葉片正面先出現零星白色的小霉斑,后逐漸擴展至上部葉片;發病嚴重時,葉片正反面都覆蓋有白色粉狀物,葉片形成褐色到紅褐色的失綠小斑點,隨后整個葉片顏色變深,呈黃褐色到紅褐色,質地變硬變脆,植株早衰(圖1-A)。主莖、花穗軸以及葉柄感病一般先從幼嫩部位開始,表面先出現不規則的白色霉斑,進一步擴展后,上部莖稈和穗軸均覆蓋有白色粉狀物,后期莖稈顏色變褐(圖1-B、C)。托葉和萼片癥狀與葉片相似,嚴重時除花瓣外的全部花序組織密布白色粉層,造成花蕾大部分脫落或花朵提早凋萎,花期大大縮短或觀賞品質降低(圖1-C);8 月中旬后,葉片正面的病斑上形成初期黃色、后變黑色的顆粒狀小點,即白粉菌的閉囊殼,閉囊殼在病斑表面多散生,少聚生(圖1-D)。
病菌經光學顯微觀察,帚枝千屈菜白粉病菌的菌絲體外生,無色透明,菌絲直徑為5.7 μm(4.1~7.6 μm),附著胞多單生,少數對生,呈乳突狀或裂瓣狀(圖2-A);分生孢子梗直立,由1~4 個細胞組成,長度為 52.9 μm(26.3~78.9 μm),腳胞直或彎曲,圓柱狀;上單生1 個分生孢子(圖2-B),分生孢子單細胞,無色透明,多為短棒狀,少數桶形或橢圓,大小為 33.4 μm(27.2~43.4 μm)×17.2 μm(14.0~21.6 μm),表面無纖維狀體(圖 2-C);分生孢子萌發只產生1 個芽管,芽管從孢子的單側頂端伸出(圖2-D)。
病菌的閉囊殼初為黃色,成熟后變為褐色至黑色,多數散生,少聚生,扁球形或球形,直徑為98.7 μm(90.5~112.3 μm),壁細胞呈不規則的多邊形;附屬絲長菌絲狀,13~23 根,頂端無分枝,彎曲或部分呈曲折狀,附屬絲0~6 個分隔,長度為66~700 μm,是閉囊殼直徑的 0.6~7 倍(圖 2-E);成熟的附屬絲全長褐色,或基部細胞顏色較深,頂端細胞無色透明;閉囊殼內著生有3~7 個子囊(圖2-F);子囊近圓形或卵圓形,無柄或少數短柄,子囊大小為(53.4~65.6)μm×(35.4~54.8)μm;子囊內有3~6 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至球形,大小為(17.3~28.2)μm×(12.3~18.3)μm(圖2-G)。
根據以上所觀察的石河子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病原的形態特征,與BRANISLAV 等[4]和劉鐵志等[5]描述的千屈菜白粉菌(E. lythri)特征表現一致,因此,初步將石河子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病原鑒定為千屈菜白粉菌(Erysiphe lythri)。
對石河子市帚枝千屈菜白粉病菌株SHZLV01 rDNA-ITS 區進行PCR 擴增,獲得的目標片段大小為639 bp,將目標片段的序列在NCBI 核酸數據庫中進行 BLAST 比對(登錄號:MK779057),擴增序列與GenBank 中已登錄的中國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白粉菌Erysiphe lythri(登錄號:MG797990和MG786589)序列相似性高達98.75%以上;系統進化樹(圖3)的結果也顯示,SHZLV01 菌株與千屈菜白粉菌(E. lythri)處于同一分支上,與白粉菌屬的其他種之間的序列同源性相對較低。由此證明,新疆石河子帚枝千屈菜上感染的白粉病菌與千屈菜白粉菌(E. lythri)存在極大的親緣關系。
綜合病菌的形態特征和rDNA-ITS 區序列的比對和分析結果,將引起石河子市區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病原鑒定為千屈菜白粉菌(Erysiphe lythri),這是該病菌在新疆的初次發現和報道。
帚枝千屈菜由于其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和優良的觀賞價值,已在很多城市作為城市綠化美化的花種之一,白粉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其觀賞性能。BRANISLAV 等[4]報道了引起南斯拉夫千屈菜(L.salicaria)白粉病的病原為Erysiphe lythri,并對病菌的形態特征進行了描述,認為該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很少,對無性世代特征描述較簡單。劉鐵志等[5]報道了在內蒙古的千屈菜(L. salicaria)上有該病菌的侵染,并描述了其形態特征。本研究中在石河子市區帚枝千屈菜(L. virgatum)上的白粉病菌的特征與已報道的基本一致。菌株rDNA-ITS 區序列的BLAST 比對時發現,該序列與已登錄的來自黑龍江的千屈菜(L. salicaria)白粉病菌E. lythri(登錄號:MG797990 和MG786589)序列同源性最高,但來自黑龍江菌株的形態特征并未見報道。本研究將病菌形態學觀察和分子生物學鑒定相結合,將引起新疆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病原確定為千屈菜白粉病菌(Erysiphe lythri),這是該病菌引起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首次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