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妮
(東莞市東坑醫院 護理院,廣東 東莞 523451)
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主要是由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他因素引起,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體重明顯下降、多食、多飲等,若無法及時控制還會引發其他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1]。當前臨床上主要以藥物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為主,長期用藥也會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很有必要采取相關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60-90歲,平均(75.72±4.58)歲;病程1-13年,平均(5.81±3.62)年。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60-90歲,平均(76.62±3.97)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62±3.11)年。分析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可知兩組患者差異并不存在統計學差異,可以進行對比。
1.2 臨床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不存在意識障礙情況,具有正常的思維語言表達能力者;②和WHO診斷標準[2]相符合,兩組均確診為糖尿病。排除標準:①具有急性并發癥者,例如乳酸性酸中毒、酮癥酸中毒等;②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①健康教育。由護理人員給患者講解糖尿病的發生病由與預防方法,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②藥物護理。指導患者遵醫囑服用胰島素藥物,讓患者意識到遵醫用藥的重要性。③飲食護理。指導患者使用低脂肪、低糖藥物,并叮囑患者戒酒戒煙。④日常護理。詳細記錄患者每日病情,檢測患者血糖含量,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屬相關注意事項。
1.3.2 觀察組:①了解患者情況。老年患者認知水平不高、記憶力減退,患者掌握知識的程度不高,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可通過交流了解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文化水平、學習能力等,記錄下相關的資料,全面評估患者的護理需求。②健康教育。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態,采取多樣化的健康宣教方法,比如針對偏愛視力學習的患者采取小手冊閱讀、幻燈片教育等形象的教育方式;針對偏愛聽力學習的患者可組織其參加講座,讓護理人員采取一對一的教育方式給其講解相關的知識,加深患者的印象。③心理疏導。該疾病治療時間長,且部分患者需要終身用藥,極易產生不良心理如絕望、焦慮、不安等,嚴重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應主動給患者溝通交流,給其說明不良心理對患者體內激素干擾及其疾病治療的影響。鼓勵家屬對患者進行疏導,給其更多的鼓勵與安慰,讓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④運動指導。叮囑家屬陪同患者進行體育鍛煉,定期稱量體重,制定科學飲食方式,幫助其科學減肥,通過運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與心肺功能。⑤知識指導。現階段,臨床對護理知識具有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護理知識,具備良好的護理基本常識和護理素質,從而正常開展各項護理工作。醫院要定期的對醫護人員開展知識指導,促進醫護人員的認知水平有效提高,在具備豐富護理知識的情況下才可以更好的開展臨床工作,從而將優質的護理服務提供給患者。⑥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醫院需要積極培訓護理人員,使護理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從而在有相關狀況發生時給予患者正確、及時的處理。技能培訓具有比較寬泛的范疇,各種技能的高低對患者生命健康具有直接影響作用,因此需要積極培訓各項技能,從而使各種危機得到有效化解,有利于保證患者康復。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糖指標與護理滿意度,其中護理滿意度應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每項十分,共十項,總分100分[3]。若分數小于60則表示不滿意,分數大于60小于80分為基本滿意,大于80分為滿意。滿意度=基本滿意率+滿意率。
1.5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應用軟件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以%、(±s)分別表達計數與計量資料,若結果為P<0.05,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糖指標。實施護理后觀察組血糖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前者優于后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糖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糖指標(±s)
組別 例數 空腹血糖 飯后2 h血糖對照組 40 10.11±1.73 9.55±2.40觀察組 40 7.35±2.23 6.48±2.25 t-2.97 2.45 P-<0.05 <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較觀察組相比前者低于后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n(%)]
糖尿病這一慢性疾病在臨床中存在較高的發病率,若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將會導致各種并發癥發生,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產生極大威脅,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受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容易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各種負性情緒,使患者的病情狀況不斷加重。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者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這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糖尿病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血漿中葡萄糖水平增高,最終引起脂肪、糖、蛋白質代謝紊亂的一種疾病。該疾病具有發病周期長、早期癥狀少的特點,屬于慢性病,并不利于早期診斷[4]。因糖尿病屬于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時間用藥治療,因此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各種負性情緒,進一步加重病情。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圍繞患者這個中心點開展護理工作,站在病人的角度,將“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充分體現出來。
傳統的護理方式單一,對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不明顯,還會增加至于難度,因此很有必要探索新的護理方式[5]。而協同護理模式則屬于新型的護理方式,該護理模式主要是以責任制護理為基礎,發揮了病人的自我護理功能,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到健康護理之中,便于高效與創造性的利用現有的資源[6-7]。同時協同護理模式對患者社會性的重視度較高,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使其將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起來,同時使患者的社會、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從而促進患者疾病預后得到明顯改善。本次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參與到患者日常生活中,并要求患者家屬也參與其中,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護理效果。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護理后觀察組無論是血糖指標還是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前者均優于后者,這表明協同護理模式護理效果更好,更受患者及其家屬的青睞。
綜上所述,協同護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提高治療依從性,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